一根小小的鱼刺,竟在人体内“潜伏”了整整16天,让一位43岁的女性辗转三家医院,经历三次内镜手术,两次被迫中止。这场发生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真实“寻刺记”,是一场技术与耐心的极限考验,也是多学科协作化解危机的完美演绎。
一顿被忽视的晚餐,开启漫长求医路
16天前,一顿寻常的晚餐,成了黎女士噩梦的开始。食用带刺食物后,她感到咽喉部一阵尖锐疼痛。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她以为只是轻微划伤。然而三天后,疼痛非但未缓解,反而在每次吞咽时加剧。
她首先前往当地医院,喉镜检查结果却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带着疑虑回家观察两天后,疼痛迫使她走进第二家医院。这次CT检查发现了端倪——食管颈段可见一长条状致密影,高度怀疑是滞留的鱼刺!然而随后的喉镜检查再次扑空。
为解开谜团,医生进行超声胃镜检查,在颈段食管发现可疑高回声光点。希望重燃后,医生立即行内镜下剥离术,小心翼翼地在可疑位置层层深入,直至黏膜下层。然而手术区域除了治疗创面,空空如也。手术不得不中止。
转院再战,“隐身”刺客挑战顶尖设备
带着未解的痛苦,8天前,黎女士转诊至以消化疾病诊治见长的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入院当天,CT检查再次确认异物存在——食管颈段长条状致密影依然清晰。第二天,黎女士被送入消化内镜科。胃镜下,医生看到外院治疗后留下的创面和钛夹。
拔除钛夹后,关键的超声内镜检查开始。然而屏幕上并未出现预期的异物影像。专家们顺着创面旁再次剥离至黏膜下层,视野内仍是一片“干净”的组织。
“难道已自行脱落?”这个念头浮现又很快被否定,因为病人疼痛持续且CT明确显示异物仍在。内镜操作再次被迫暂时中止。随后的CT复查证实了最坏的猜测——异物纹丝未动。
此时,这根鱼刺已在黎女士体内滞留超过两周,不仅带来持续剧痛,更潜藏着导致食管穿孔、纵隔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的巨大风险。

多学科会诊,凝聚智慧破僵局
面对如此棘手情况,海医二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消化内镜科、胸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影像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商治疗方案。
胸外科手术可直取异物,但颈段食管位置深邃,周围密布大血管、神经和气管,开胸手术创伤巨大,只能作为最终选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路径更直接,但同样面临颈部复杂解剖结构的挑战。
经过全面评估,专家团队达成共识:尽管前两次内镜手术未成功,但经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仍是当前首选方案,其核心优势在于能最大程度避免对病人造成二次创伤。关键在于解决“定位”难题。
决战时刻,薄如蝉翼食管壁上的“毫米级”雕琢
第三次内镜治疗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视。消化内镜科杨维忠主任带领团队,术前周密部署,反复研读历次影像资料。团队最终认定,成功核心在于超声内镜的精准定位——必须像雷达锁定目标一样,在开始剥离前就精确掌握异物在食管壁内的深度、角度和与周围组织关系。
手术当天,内镜操作室内气氛凝重而专注。杨维忠主任亲自操刀,崔光锐医生配合。超声内镜探头在可疑区域进行毫米级扫描。终于,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稳定而清晰的异常回声影!困扰黎女士16天、让多家医院专家殚精竭虑的“元凶”,终被精准锁定。
真正的挑战才开始。人的食管壁薄如蝉翼,平均厚度仅约3毫米。而黎女士的食管壁因连续经历两次手术,局部组织水肿严重,结构更加脆弱。在此进行电切剥离,无异于悬崖边上跳舞——力度稍轻无法触及异物;稍重则瞬间造成食管穿孔,导致食物和消化液漏入纵隔,引发严重感染。
杨维忠主任全神贯注,操作稳定而细腻。电刀在黏膜上层极缓慢、极精细地一层层分离组织。这是对医生技术、耐心和心理素质的终极考验。
16天煎熬终结束,小异物藏大风险
当电刀拨开最后一丝组织,一根长约2.0厘米的细长鱼刺,终于暴露在视野中!操作室内响起一阵由衷的欢呼。

这根潜伏16天的鱼刺被小心取出。术后检查确认,黎女士食管完好无损,未发生穿孔。这场历时半月有余、波折重重的“寻刺记”,终于以医学技术的胜利画上句号。
进食带骨、刺食物时
务必细嚼慢咽,集中注意力
黎女士的经历敲响警钟,杨维忠主任提醒进食带骨、刺食物时务必细嚼慢咽,集中注意力。一旦感觉咽喉或食管被异物卡住,切勿采用吞饭团、喝醋等土方法,这些动作极易导致异物扎得更深。最正确做法是立即停止进食,尽快前往医院耳鼻喉科或消化内镜科就诊。
这个成功病例也展现了现代医学中,多学科协作在解决复杂疑难病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消化内镜技术在微创治疗领域的巨大优势。正是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医护团队对生命至上的坚守,最终穿透迷雾,化解危机,守护了患者的健康。(蔡仁颂)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