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一声清脆的穿网声,伴随着全场的沸腾,篮球稳稳落入篮筐。记分牌上,那决定性的5分,宣告着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标志着一个生命的“重生”。赛场中央,年轻的篮球运动员林朗(化名)与队友紧紧相拥,激动之余,他下意识地轻抚了一下自己的左膝。护膝之下,一道微小的手术疤痕静静匍匐,见证着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创造的医学奇迹——仅仅70天前,这里植入的一根人工韧带,将他从职业生涯的“悬崖边”拉了回来。
时间回溯到十周前,在一次激烈的篮球对抗中,25岁的林朗在变向突破时,左膝传来一声清脆的“啪”响,随之而来的是剧痛和倒地。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
作为膝关节稳定的核心结构,前交叉韧带被称为膝关节的“安全带”。它的断裂,意味着跑、跳、急转、对抗等一切高阶运动能力皆成奢望。对于一名视赛场为生命的运动员而言,这无异于是职业生涯的终点。
十字路口的抉择:人工韧带的“即刻”生机
在多方求医后,林朗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科室主任王广积教授在详细评估了他的伤情、年龄以及强烈的重返赛场需求后,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方案——采用新一代人工韧带进行重建手术。“对于你这样有早期高强度活动需求的运动员,人工韧带是最佳选择。”王广积主任解释道,“它不仅能提供即时的力学支撑,让你术后早期即可开始功能锻炼,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取用自体肌腱造成的二次损伤,这是你最快回归赛场的希望。”
这一建议背后,是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紧跟国际前沿、掌握尖端技术的自信。医院采用的新一代人工韧带,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高生物相容材料制成,其强度在术后即刻可达正常韧带的90%以上,完美匹配运动员分秒必争的复出时间表。
然而,人工韧带手术的成功,核心技术在于“韧带等长重建”。王广积主任医师介绍:“传统手术中,隧道定位的微小误差,都可能导致韧带在屈伸时过度拉伸或松弛,造成失效风险。而我们团队掌握的,正是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世益教授首创的“类等长重建技术”。这项技术使重建精准度跃居国际前列,也成为林朗奇迹重生的基石。
类等长重建技术
直接通过精密定位系统,确保人工韧带在膝关节活动全程长度变化小于2毫米,宛如为韧带装上“导航仪”。
无影灯下的精密战场:70分钟重塑“膝”望
手术室内,一场高精度的“战役”悄然打响。在关节镜的放大视野下,断裂的韧带残端与空旷的髁间窝赫然显现。由王广积带领的医疗团队采用“人工韧带等长技术”,精准定位股骨与胫骨双隧道,并以金属挤压钉将人工韧带牢牢固定,成功完成了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重建。
手术严格遵循“等长原则”,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经验与智慧:
- 股骨定位:取髌腱入路观察股骨髁外侧壁,先参照外侧髁间嵴骨性标志用微骨折工具初步定位;
- 胫骨定位和钻孔:专门定位器定位于后交叉韧带止点前方,旁开胫骨结节两横指切皮钻孔;
- 股骨钻孔:经胫骨骨道先用克氏针在微骨折工具打孔的位置敲击固定再钻股骨骨道。
仅仅70分钟,一条崭新的“生命缆索”便稳稳地连接起股骨和胫骨。而体表,仅留下两个1.5㎝和三个0.7㎝的微小切口。这不仅是一次手术,更是一次对生命功能的精雕细琢。
汗泪交织的复活之路:从蹒跚到腾跃
手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科学、系统的康复是重返赛场的关键。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协同下,特为林朗量身定制了一套分阶段、高强度、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术后24小时康复训练
第一阶段(1-3周):控制与唤醒。在冰敷、理疗和药物镇痛下,林朗忍受着撕裂疼痛,完成了首次屈膝;靠墙静蹲时股四头肌的灼烧感,让汗水一次次浸透护膝;
第二阶段(4-6周):力量与重塑。引入水下跑台以减轻负重,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逐步练唤醒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术后第42天,当完成首次无痛慢跑时,他激动得眼眶发红——久违的奔跑感觉回来了!
第三阶段(7-10周):功能与回归。训练强度升级,变向跑、弓步跳、单腿平衡垫等专项训练接踵而至。医疗团队采用奥运冠军徐梦桃的康复理念,并进行了改良,设立了严格的“重返赛场”标准:通过一系列跳跃测试,确认患侧与健侧的对称度达85%以上,才批准他重返训练场。
每一滴汗水都是对韧带的淬炼。第十周的体能测试结果显示:林朗左膝的屈伸肌力已恢复至健侧的92%,本体感觉误差小于3度。所有数据绿灯亮起,战袍重燃!
五分宣言:钢铁韧带的生命礼赞
林朗再次重返赛场,在比赛第四节比分胶着时。对方球员突然加速,强行突破林朗的左路——这正是他曾经重伤的位置,也是对手最想试探的弱点。

电光石火间,林朗左膝稳稳蹬地,迅捷横移,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防守。人工韧带在急停瞬间稳如磐石,扛住了巨大的冲击。

在比赛的最后一攻,队友分球,林朗在弧顶接球。他一个虚晃,突然沉肩加速!变向、跨步、腾空,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应声入网!

林朗与王广积主任合影
3分!决杀!全场沸腾。当指尖再次触碰左膝,林朗感受到的不再是昔日的脆弱与颤抖,而是力量澎湃的搏动。这根曾经断裂的深渊,此刻托举起胜利的荣光。
专业延伸:重返运动的“中国方案”
林朗的奇迹并非孤例,它是我院运动医学科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运动医学领域在该技术上的双重突破 。
双重突破
- 技术革新:陈世益团队领衔的《人工韧带国际专家共识》首次确立“等长重建”金标准,使手术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
- 康复革新:由运动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组成的多学科协作(MDT)康复体系,借鉴奥运选手徐梦桃的四阶段进阶模型,将传统9-12个月的康复周期,在科学评估和精准执行下,为特定人群(如专业运动员)大幅缩短,压缩至竞技水平恢复。
王广积主任也特别强调:“患者十周复出是特例,需结合个体愈合与运动等级的综合评估,并不适用与所有患者。人工韧带技术虽有避免取腱损伤的优势,但仍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并防范远期滑膜炎等潜在风险”。目前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已开展全内重建、等长定位重建等微创技术,年均完成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四百余例,重返运动率超85%。使用传统自体组织重建ACL由于取材创伤较大,移植组织修复不全,通常需要经历10个月左右的艰苦康复过程方能重返运动,重返运动比率在50%以下,远期失败率较高。
伤痛之上,升起不屈的星辰
这根人工韧带,早已超越了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属性。它是信念的合金,是医患双方千次咬牙、万般努力的结晶,更是中国运动医学托举起的重生之翼。

篮球赛队员合影
当比赛终场哨响,记分牌上的5分终将被淡忘。但那个在命运的裂隙中,凭借顶尖医术与不屈意志倔强起跳的瞬间,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生命真正的强度,从不在于免于损伤,而在于每一次破碎后,都能在科学与仁心的守护下,以更坚韧的姿态,重新丈量天空的高度。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正是这“守护者”与“托举者”中最坚实的力量之一。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