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62岁的王阿姨看着今日餐后的血糖单直叹气:“医生,我就偷吃了几颗荔枝,血糖直接飙到15!这水果真是吃不得啊……”类似的对话,内分泌科医护每周都要重复数十次。热带水果甜美的香气里,似乎总藏着对糖尿病患者的“甜蜜陷阱”——晶莹剔透的荔枝、酸甜可口的黄皮,这些盛夏馈赠的美味,难道真的只能成为病友们舌尖上的“禁忌”?
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在享受热带水果的同时,将血糖波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过在大快朵颐之前,还要特别警惕——“荔枝病”。
荔枝果肉晶莹剔透,甜润多汁,富含葡萄糖、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具有补充能量、益智补脑等功效;黄皮酸甜可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糖、有机酸及果胶,能消食健胃、理气健脾。然而,荔枝含糖量约为16%-20%,黄皮含糖量约为14%-18%左右,糖尿病患者若食用不当,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尤其荔枝,过量食用还可能引发“荔枝病”。

“荔枝病”本质上是一种低血糖症,多因空腹大量食用荔枝所致。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这些物质会抑制肝脏中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的过程,阻碍血糖的正常生成。同时,荔枝中的大量果糖进入人体后,需要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利用。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会使血液中果糖浓度骤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加速葡萄糖的消耗,却无法及时补充血糖,从而导致低血糖。
选择合适的食用时机是关键。糖尿病患者应在血糖控制稳定时食用水果,一般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且近期血糖无较大波动。切忌空腹食用荔枝,因为空腹时人体血糖水平相对较低,此时食用荔枝,更容易诱发“荔枝病”。食用时间建议放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4点,既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又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还能降低“荔枝病”发生风险。
控制食用量也至关重要。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摄入量应控制在200克左右。荔枝和黄皮的升糖指数较高,食用量更需严格把控。以荔枝为例,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5-6颗;黄皮每次食用量建议控制在10-15颗,从食用方式来看,黄皮可直接带皮食用。其果皮虽略带苦涩,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能延缓糖分吸收。食用荔枝后,患者还需减少相应主食的摄入量,例如吃了200克水果,可减少25克左右的主食,以维持全天总热量平衡。同时,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即使血糖稳定,也不可贪多。

此外,食用水果时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水果对血糖的影响。食用荔枝后,患者要加强血糖监测,了解不同食用量对自身血糖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饮食方案。一旦出现头晕、心慌、出汗、乏力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食用含糖食品,如糖果、含糖饮料等,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吃荔枝、黄皮等热带水果,只要把握好食用时机、控制好食用量,了解并谨防“荔枝病”,做好饮食搭配和血糖监测,就能在享受水果美味的同时,有效控制血糖,维持身体健康。记住,科学饮食不是剥夺享受的权利,而是让生活在健康与美味间找到平衡。( 张书怡)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