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人才培养的链条上,规范化培训是青年医师蜕变为临床骨干的关键一跃。然而,“重使用轻培养”“重操作轻思维”的痼疾,让许多规培生陷入“跑腿打杂”的迷茫。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二区直面这一痛点,自2025年初创新推出“病例深度解析+指南循证”双轨制。历经半年多的实践淬炼,该制度在师生双向验证中重塑规培生态,通过 “PBL问题引擎”驱动’善思辨、通指南、解疑难’的内化为规培生的核心能力。
一:制度设计
让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创造
1.1 考核框架:以临床问题为起点
本制度深度融合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真实临床问题为引擎驱动学习:
选题自由度:规培生可自主从主令其“辗转难眠”或者“感兴趣”的临床案例入手,选择自己汇报的PPT论题(如:肺原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开发性胸部损伤、纵隔肿瘤、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单孔胸腔镜下肺叶袖式切除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或由老师指定汇报的论题;
深度挖掘要求:汇报需涵盖“病例难点-指南依据-诊疗反思-未解之惑”四大模块,拒绝“流水账式”复述;
动态指导机制:入科即匹配带教师,带教老师按 “PBL问题树模型”分阶段辅导,从规培生入科开始,就指导规培生对自己拟汇报的论题搜集临床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文献及指南,确保选题价值与探究深度。
1.2 汇报实战:从“听众席”到“主讲台”的蜕变
月末考核现场模拟学术会议场景:限时20分钟结构化陈述,10分钟答辩;评审团由孙伟主任医师为核心的胸外科多名医师及护士组成,多维度“挑战”诊疗逻辑;现场评分表聚焦“循证能力(40%)、临床思维(30%)、表达逻辑(20%)、创新性(10%)”四大维度。

案例缩影:
规培生小赵在胸外科二区规培期间,全程管理了一名在我科接受单孔胸腔镜下左肺上叶袖式切除手术的75岁阿公,由此对单孔胸腔镜下肺叶的袖式切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规培的过程中,他一边收集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资料,一边查阅国内外的论文及指南共识等,在出科考核的PPT汇报中,他激动的指出,能在胸外科二区规培期间参与管理这种高难度手术病人,感觉自己非常的幸运,同时他也惊讶指出,这种大手术术后病人的管理虽然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治疗过程中处处暗藏凶险,其实袖切术后患者的快速恢复得益于术前的精准评估及手术中很多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理。
二:双螺旋效应
师生共进的知识生长体系
2.1 学生维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跃迁
问题驱动式学习正重塑规培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也更符合目前海南医科大学的教学要求。以规培生小赵的转变为缩影,在以前的规培中,他只会服从性的听从老师们的治疗过程中各项指示,如今在胸外科二区的培养体系下,他更加关注的是每个病人治疗过程背后的循证逻辑,并通过主动向老师提问及查阅文献指南等,加深自己对疾病及治疗方式的理解。
2.2 导师维度:教学相长的赋能革命
“问题倒逼”机制:带教老师李某坦言,“学生问‘肺原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这种罕见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预后及国内外现状’,逼得我重读12篇文献,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

三:价值裂变
临床、科研、人文的三重赋能
3.1 临床能力:从“手术匠”到“临床科学家”
规培生不再满足于“会开刀”,更追求“开好刀的科学逻辑”。通过深度参与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等前沿术式,他们系统掌握 “三维重建规划→术中精细操作→加速康复管理” 全链技术;更关键的是,在出科汇报倒逼下,学会用《NCCN指南》论证术式选择、用论文共识指导治疗方案。这种“技术+证据”的双重武装,使年轻医生在独立接诊时,能像科学家设计实验般构建诊疗路径。
3.2 科研启蒙:在临床土壤播下学术种子
规培生小朱针对胸腔镜术后肺漏气这一临床难题,深入分析其发生原因(如肺实质质量、切割闭合器使用等),并系统总结分级处理方案(从负压吸引调整到内镜修补)。在术后管理肺漏气的患者中,搜集资料并查阅指南和文献,在出科汇报过程中,从病历分析、指南分享、文献解读等多方法系统性的阐述了“肺部手术围手术期持续性肺漏气的管理”,并提出了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连带教老师,都对小朱能在这短短的规培一个月中就能对胸外科的并发症有这样深刻的理解感到惊讶。

3.3 人文温度:做“有故事的医者”
在胸外科二区的出科汇报中,人文关怀不是附加题,而是核心考核项。规培生必须展示其如何将温度融入诊疗全链条:用患者故事诠释技术选择(如:在诊疗过程中,如何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伦理决策依据(如:高龄患者术式选择中的生存质量权重)。在这过程中,年轻医者完成了从技术执行者到健康守护者的蜕变。
四:生态进化
从制度到文化的深层变革
4.1 传统模式VS创新模式对比
传统规培培养的是 “熟练操作工”(考核换药速度与病历书写),胸外二区的创新模式锻造的是 “循证决策者”:当别人训练 “用手做”(机械执行医嘱),我们要求 “用脑证”(汇报中每项决策需指南支撑);当别人满足 “碎片做”(拆线/送检等零散任务),我们强调 “全程管”(独立跟踪病例围术期全链条);当别人忽略 “用心听”(患者诉求无人转化),我们考核 “用情讲”(PPT必须呈现患者价值观分析)。这不仅是考核方式的变革,更是从“手术刀的手”到“握刀的大脑”的质变。
4.2 文化基因再造
在这里,“质疑”是师生共享的遗传密码,“每日三问”(问依据、问更新、问优化)植入科室血脉,失败病例在 “无责复盘会” 中淬炼为集体智慧。当学习从被动输入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便融入血液奔流不息。
当规培生在答辩台用指南论证肺小结节术式选择,用患者诉求平衡技术决策时,这正是我科教育的核心:用问题点燃思考,用证据锻造决策,用仁心平衡技术。年轻医者于此淬炼的决断力,终将化作患者生命的导航星。海南医大二附院胸外科二区将继续深耕这一模式,因为我们坚信:今天在出科汇报缜密论证的年轻医者,终将成为无影灯下力挽狂澜的医学脊梁。(廖仲恺)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