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县“造血式”医疗帮扶,种下基层“成长种子” 丨优质医疗下沉

跨市县“造血式”医疗帮扶,种下基层“成长种子” 丨优质医疗下沉

“在家门口就能做这么复杂的肝肿瘤手术,不用跑海口,太方便了!”近日,在文昌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病房,刚完成腹腔镜微创肝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吴先生家属难掩感激。这是一场由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林师佈现场指导、文昌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医护团队主刀的高难度手术。

自2023年海医一附院启动对文昌市人民医院的对口帮扶以来,这样的“突破”正成为常态——21位专家跨越市县驻点指导,从临床诊疗到学科建设,从人才培养到信息化升级,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医疗能力提升行动开展。

临床突破:从“能做手术”到“做好手术”的跨越

“以前遇到复杂的肝肿瘤病例,我们要么建议患者转上级医院,要么请专家来会诊。”文昌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林方德回忆道。而如今,在海医一附院普通外科专家的手把手带教下,科室不仅能独立开展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还掌握了精准定位、止血技巧等核心技术,手术时间较此前缩短,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显著提升。

这样的变化,源于海医一附院“按需派驻”的精准帮扶模式。2023年以来,针对文昌市人民医院临床短板,海医一附院先后选派21位涵盖普通外科、中医科、生殖医学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驻点指导。他们带着技术、经验和理念,深入临床一线,通过“门诊坐诊+病房查房+手术带教+病例讨论”的全流程参与,手把手提升本地医护人员的诊疗能力。

除了“请进来教”,专家们还坚持“走出去帮”。海医一附院专家经常和文昌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组成“义诊服务队”,深入文昌乡镇、社区。两年多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文城、重兴、锦山等10多个乡镇,累计开展义诊20余场,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以前村里老人查个心电图都要跑市区,现在专家直接到村口,还耐心讲解用药注意事项,太贴心了。”文昌市锦山镇居民李阿婆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学科造血:从“输血”到“造血”的能力跃升

“帮扶不是‘一次性输血’,而是要教会‘自己造血’。”这是海医一附院帮扶团队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们看来,提升本地医院的“自主战斗力”,关键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驻点专家们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和文昌市人民医院各科室负责人“会诊”:哪些学科是薄弱环节?哪些疾病是本地高发?群众最迫切的医疗需求是什么?基于调研,一份“一科室一方案”的帮扶清单很快成型——针对文昌地区相关疾病高发的特点,重点强化普通外科的微创技术;结合孕产妇较多的现状,提升妇产科的高危妊娠管理能力……在普通外科,海医一附院专家全程站在旁边指导手术,从穿刺位置到缝合技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现在很多医生已经能独立完成这类手术了。”

为了让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海医一附院还开放了进修通道。2023年以来,文昌市人民医院已有医生和护士共计14人前往海医一附院进修,涵盖普通外科、护理管理等多个领域。“在海医一附院进修期间,我跟着专家参与了20多台复杂手术,回来后我们科室独立完成手术的能力提高了。”一名普通外科医生说。

如今,文昌市人民医院的学科实力已悄然升级,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造血式”帮扶种下的“成长种子”。

对于文昌市人民医院来说,这场跨越市县的帮扶,早已超越了“技术支援”的范畴。未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将扎根文昌,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722.html

(0)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