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o手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开启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数智时代

5月9日,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迎来了两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关节外科主任张先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该院骨科成功开展了海南省中部地区首台Mako手术机器人辅助的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手术。这不仅标志着医院骨科手术正式迈入数智时代,更填补了海南省中部区域在该领域的治疗空白。

手术当天上午,医院特别邀请了海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主委付昆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关节外科主任张先龙教授以及Stryker专家,围绕Mako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原理、手术演示以及数字智能时代下高效能新质关节的打造等内容展开深入分享,进一步提升了医护人员对这一前沿技术的认知与理解。

Mako手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开启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数智时代

首台Mako手术机器人运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

76岁的冯奶奶与膝关节疼痛的抗争已持续四年。早在去年8月,她因双膝疼痛,右侧明显,在该院接受了右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右侧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然而近半年来,左侧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听闻该院党委书记周钢深耕关节外科领域十余年,技术精湛,是该领域的专家,于是慕名再次来到医院就诊。入院检查结果显示,冯奶奶的左膝关节内翻畸形,行走时一瘸一拐,拟以“左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收治入院。

周钢教授在全面评估冯奶奶的病情后,认为其具备明确的手术指征,与家属进行了细致沟通,并向他们介绍了正在医院“做客”的Mako手术机器人。周钢教授耐心解释道,使用Mako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会更加安全精准,效果也会更好,而且术后恢复速度将比传统手术更快。冯奶奶及家属基于对周钢教授的信任,决定接受Mako机器人辅助左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这台手术也成为Mako机器人在医院的“首秀”。

术前,Mako手术机器人通过采集并分析冯奶奶膝关节的三维CT平扫数据,为她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膝关节假体。术中,主刀医生张先龙教授和周钢教授依据Mako机器人术前精准的测量数据和术中实时反馈信息,精准确定了安全有效的截骨范围和个性化的截骨角度,将定制好的假体顺利装入冯奶奶体内。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1小时便圆满完成,较传统手术大幅缩短时间的同时,更实现了假体放置精度的跨越式提升。

首台Mako手术机器人运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

今年42岁的吴先生,三年多来一直饱受髋关节疼痛的折磨。在去年11月,他因双侧髋关节疼痛,左侧明显,在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了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左侧髋关节疼痛完全缓解,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吴先生又出现了右侧髋部疼痛,从最初的久坐后隐痛发展为站立时持续性钝痛,负重或长距离行走时疼痛难忍,且出现明显跛行步态,甚至一度到了无力迈步的地步。怀揣着对重获行动自由的渴望,他再次来到该院就诊。经完善相关检查显示,右侧股骨头已出现大面积缺血性坏死伴关节面塌陷,结合病史,拟以“右侧股骨头缺血坏死”将其收治入院。

术前,Mako机器人采集了吴先生的三维CT扫描数据,为他量身定制了髋关节的放置位置。术中,张先龙教授和周钢教授在可视化影像导航下,对髋臼进行毫米级精度的打磨操作,并将假体按照术前规划的理想角度与位置精准植入,整台手术仅耗时1小时便顺利完成。

Mako手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开启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数智时代

周钢教授回忆查房时感慨道:“术前他因双下肢长度差达5厘米,步态严重跛行,每一步都伴随着剧烈疼痛,完全依赖辅助工具才能勉强移动。而术后通过机器人精准调节,双下肢长度差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相当于为患者‘复制’了健康侧的力学平衡状态,这是传统手术难以实现的。”

据周钢教授介绍,在传统手术中,医生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一些医生在面对新技术时会因把握不准而延缓学习进程。而使用手术机器人后,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将大幅缩短,手术的精准度也能得到显著提高,让医生能够更快速、精准地治疗患者。此外,机器人辅助并非代替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超级眼睛”和“精准手臂”,尤其对于高龄、复杂病例,能够将风险降至最低,让更多关节疾病患者敢做手术、做好手术。如今,医院骨科已正式将手术机器人项目常规化开展,意味着中部地区的关节疾病患者无需辗转海口、三亚,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国际前沿的精准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家门口就医,从“有”到“优”。(童忠德 许伟国)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9273.html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