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仪式告别“瘴疠之岛”历史阴霾

11月22日上午,在海口东海岸鲁能希尔顿酒店一个很小的会议室里,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了对海南省消除疟疾的终审评估。在没有主席台的现场,当着约30名参会人员,评估组向该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韩英伟递交了终评估书。这个仪式虽然简朴,却意味着困扰海南千百年的“瘴疠之岛”阴霾成为了过去。

 11月22日上午,在海口东海岸鲁能希尔顿酒店一个很小的会议室里,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了对海南省消除疟疾的终审评估。在没有主席台的现场,当着约30名参会人员,评估组向该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韩英伟递交了终评估书。这个仪式虽然简朴,却意味着困扰海南千百年的“瘴疠之岛”阴霾成为了过去。

朴素仪式告别“瘴疠之岛”历史阴霾

图为终审评估报告递交仪式

历史上疟疾发病曾为全国第一

海南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疠之地”,疟疾流行十分猖獗,终年不断。唐诗“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广为流传。张岳崧编《琼州府志》载:“琼州山水峻恶……罹其瘴毒,鲜能全活。”资料记载,1939年,琼中县和平区大坡田村有苗族9户40多人,一次疟疾流行死亡20人,其中庞春菊一家16人死亡14人;红岛区陈家凤生12胎,死亡11胎;乐东县三平乡头塘村一次疟疾流行便病倒42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60%,死亡105人,其中3户10人全部死亡;万宁北大乡97个已婚妇女,共生育661胎,成活率仅占46%……

海南民间许多谚语都与疟疾有关,如东南部的“南桥陵水,有命去没命回”;中南部的“香根加朝,一个去一个了”;西部的“及怕南丰鬼,又怕兰洋水”;北部的“九月谷子黄,北寒鬼上床,十有九个病,无人送汤药”;五指山黎族苗族同胞中流传着“五指山下荒凉多,人烟稀少鬼唱歌,天灾人祸样样迫,黎苗家的艰苦呵泪成河”的历史悲歌。

在解放初期,疟疾遍布海南全岛,恶性疟等4种人体疟原虫在全省均有发现。据统计,1955年,海南省疟疾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890.2/10万和7.5/10万,其中恶性疟占50%以上,疟疾发病率多年位居全国第一,防控任务艰巨。 

朴素仪式告别“瘴疠之岛”历史阴霾

图为与会人员合影

60多年坚持不懈开展全岛抗疟运动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廖志武介绍,1958年起,在中央和原广东省政府领导下,海南开展全岛性大规模的抗疟运动,成效显著。疟疾发病率从1957年的6346.7/10万下降至1991年的136.1/10万,死亡率从1957年的1.9/10万下降至1991年的0.02/10万,分别下降46.6倍和95倍,疟疾疫情由流行转变为控制。

1992至2002年,海南省采取以防制媒介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先后建立万宁南桥等10个防治试点,扩大疟疾联防联控受益人群覆盖面。在疟区积极推广应用浸泡蚊帐、青蒿素等抗疟新药,疟疾发病数明显减少,疟疾发病率从1992年的114.6/10万下降至2002年的68.5/10万。从1992年起,海南还与广东、广西共同组建了“粤桂琼”三省流动人口疟疾联防机制,强化省际间流动人口疟疾管理,降低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率,减少输入性疟疾传播机会,产生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2003至2010年,海南省先后接受全球基金疟疾项目3轮资助,实施中央补助地方疟疾防治项目,共投入资金2700万元,防治覆盖面逐步扩大。主要采取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项目地区疟疾病例的发现、诊断、报告、治疗能力,项目地区疟疾防控成效明显。疟疾发病率从2003年的78.9/10万下降至2010年的0.93/10万。其间,2009年,海南省实现消除本地恶性疟,疟疾防控逐步由控制疟疾向消除疟疾的目标迈进。

2010年10月,海南省正式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行以“线索追踪、清点拔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阻断本地病例传播为防治重点,同时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防止输入性病例再传播。

2012年,全省实现消除间日疟。

2015年9月,三亚市发生罕见的三日疟疫情,这也是该省最后一次出现的本地疟疾疫情。此后,海南采取三圈层防控措施,按照“1-3-7”病例管理要求,加强疟疾防控措施,成功控制疫情。

2019年1月,海南省18个市县均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达到了省级消除疟疾标准。2019年9月,海南省通过了国家消除疟疾技术评估。

朴素仪式告别“瘴疠之岛”历史阴霾

图为海南防疟历史资料

政府主导疟疾防控是关键

总结历年来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成功经验,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韩英伟认为,最重要一条就是确立了政府在疟疾防治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广泛动员群众,大规模在海南长期开展抗疟运动,采取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地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疟疾传播流行。

近年来,海南强化“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先后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开展联席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的工作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合督导等形式落实各项消除疟疾工作措施,各市县政府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健全了消除疟疾组织管理体系,为实现消除疟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2010年以来,海南省级财政共投入专项经费664万元,各市县地方财政共投入专项经费2371万元,为顺利做好全省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朴素仪式告别“瘴疠之岛”历史阴霾

图为海南在全岛开展疟疾防治

多种防疟模式为全国贡献海南智慧

在当天的评估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寄地处处长严俊总结说,在海南六十多年的疟疾防控工作中,形成了多种有特色的防疟模式,为全国消除疟疾工作贡献了海南智慧。

五指山毛阳抗氯喹恶性疟防治模式。1978年开始,在五指山毛阳镇疟疾防治实验区内,开展以控制抗氯喹恶性疟为主要目标,以根治抗性病例和清除活动病灶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实验,做到“三健全”,做到“三定期”,认真落实“四处理”,形成五指山毛阳防治模式。通过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1992年后毛阳地区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成为国内外以大劣按蚊为媒介的同类疟区中,恶性疟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为海南省乃至全国消除恶性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万宁市南桥消除抗药性恶性疟防治模式。为了控制以至消除抗药性恶性疟,海南选择万宁市南桥等10个疟疾发病率较高、以抗性恶性疟为主的乡镇作为防治试点,率先把疟疾联防、设立疟疾试验点等举措应用到疟疾防治当中。经过近10年的实施,南桥地区恶性疟发病率下降40%,全省疟疾发病率也因此下降明显,对海南省疟疾疫情控制,特别是为山林地区疟疾控制提供了经验。

以健康教育为主干预疟疾流行的琼中县和平模式。1992至1995年,海南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开展了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环境改造等工作后,当地居民对疟疾知晓率明显提高,疟疾发病率从1991的60.76‰下降至1995年的2.17‰,在疟疾流行基本条件未改变,高危环境依然存在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当地居民防疟知识水平,增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能有效遏制疟疾的发病和传播。消除疟疾行动实施后,海南省推广和平模式,把疟疾知识宣传作为开展消除疟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形式宣传疟疾防治知识,提升群众防病意识,构建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取得良好成效。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446.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1月21日 下午5:01
下一篇 2019年11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