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辗转多家医院,花费二十余万元,被多家医院告知需终身依赖透析维持生命… 就在他几乎放弃希望,准备接受“透析人生”时,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一次精准的诊断和一项关键的治疗决策,让他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如今,他不仅成功摆脱了透析机,肌酐指标趋于正常,尿量充沛,更重拾了轻松自由的生活。这就是发生在张先生(化名)身上的真实故事。

两年多前,张先生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健康阴影笼罩。反复出现的双下肢水肿、泡沫尿,伴随着恶心、乏力等症状,将他拖入了慢性肾脏病的深渊。虽然早期在当地医院发现了肾结石并进行了手术,但随后在三甲医院进行的肾脏穿刺检查确诊了“II期膜性肾病,慢性肾脏病3期”。然而,治疗之路并非坦途。治疗的波折、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最重要的——患者自身对规范治疗的依从性不足,加上辗转求医过程中治疗方案未能得到有效衔接和优化,导致病情持续恶化。
情况在2024年急转直下。肌酐水平不断攀升,水肿、胸闷、气促等症状反复发作且日益严重。当年10月,张先生被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这意味着他的肾脏功能已严重衰竭,生命危在旦夕。他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开始规律性血液透析治疗。 在来到海医二院肾内科之前,他已经历了多次住院、置管透析,身心俱疲,经济上也承受了巨大压力(花费已超20万元)。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前来,他的诉求仅仅是想建立长期透析通路,方便未来治疗,内心已默默接受了“终身透析”的命运。
然而,海医二院肾内科的李冰主任和她的团队,没有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入院检查显示,张先生透析前的肌酐值高达500多,情况确实危急。但一个关键的发现让李冰团队看到了一丝转机,肾脏超声显示,张先生的双肾大小正常!这绝非终末期肾脏萎缩的典型表现。结合他既往确诊的II期膜性肾病病史和各项血液指标,李冰主任敏锐地判断,这并非单纯的慢性肾衰终末期,而是膜性肾病活动导致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 这意味着,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住原发病,肾脏功能存在逆转的可能。
这个判断带来了新的抉择。李冰主任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案:在必要的支持治疗(控制血压、抗感染、利尿消肿)和维持性透析保障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加用靶向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直击导致肾损伤的免疫根源。面对这个陌生的名词和潜在的风险,绝望中的张先生和家人,在管床医生和二线医生细致耐心的反复沟通下,最终选择了信任,抓住了这根可能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治疗的历程,尿量的点滴变化和肌酐值的波动,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第一次利妥昔单抗治疗(2024年11月1日)后,尿量依然稀少,仅100-300毫升。但希望的火种已经点燃。一周后第二次用药时(11月8日),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出现了:在暂停了一次透析后,他的尿量悄然回升到了400-650毫升! 第三次用药(11月18日),尿量进一步增至600-800毫升。第四次用药前夕(12月2日),肌酐值首次出现明显下降(475 umol/L),而尿量更是突破了700-1000毫升的大关! 肾脏,这个沉默的器官,正用涓涓细流回应着治疗。
此后的恢复如同冰雪消融。12月8日,肌酐降至459 umol/L。2025年1月6日,奇迹降临——肌酐值跌至226 umol/L,彻底脱离了需要透析的范围! 到2月22日,肌酐值已稳定在接近完全正常的112 umol/L。身体积累的毒素被自身恢复功能的肾脏有效清除,象征着需要依赖长期血液透析的右颈内静脉导管,被永久地拔除了!
今日的张先生,早已告别了透析室。 他的肌酐稳定在健康的水平,尿量充沛,曾经如影随形的水肿、恶心、胸闷彻底消失。他不再需要计算着每周几次、每次几小时被“绑定”在透析病床上。时间重新回到了他的手中,他可以自由地呼吸,自在地生活,陪伴家人,享受阳光。从被宣判“终身透析”的绝望深渊,到如今步履轻松地行走在阳光下,张先生完成了一场生命的华丽逆袭。
这个故事,是精准医学的力量,是永不放弃的信念,更是医患同心创造的奇迹。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肾脏病看似走到终末期,即使透析已经开始,如果肾脏形态结构正常,可以通过肾穿刺活检术进行精准诊断,明确病因。通过精准靶向治疗直击病根,在专业团队的精心管理和患者的坚定配合下,挣脱透析的枷锁,重获肾脏的健康与生活的自由,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张先生的重生之路,为无数仍在与肾病抗争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希望的灯。(谭莹 许伟国)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