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季”里,要警惕“不典型热射病”

马拉松赛事一般在深秋季节举行,温度适宜,看起来和热射病并无关联,但在近几年的秋冬季马拉松赛事中,均有媒体报道过国内外选手出现热射病危害身体健康的相关事件。“这是不典型热射病引发的症状,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安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全军热射病防治与研究中心专家组组长宋青提醒,在马拉松比赛活动中,选手们要警惕此症状带来的健康隐患。

“马拉松季”里,要警惕“不典型热射病”

一、不典型热射病的主要特点

虽然秋冬季没有太阳的暴晒和过高的气温,但人在剧烈运动中仍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一旦超过机体的散热极限可能会引起热射病,尤其是不典型热射病。

近年来不典型热射病患者逐渐增多,增加了快速准确识别热射病的难度。宋青教授指出,不典型热射病的主要特点有:(1) 发病环境达不到高温、高湿的标准,甚至在寒冷环境下发病;(2) 核心体温<40.0℃;(3)运动强度不高;(4)意识障碍不严重。对不典型热射病需严格执行热射病诊断标准,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免错失治疗时机。

“马拉松季”里,要警惕“不典型热射病”

二、发生不典型热射病的原因。

(一)带病参赛: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国内得到蓬勃发展,尽管马拉松被称为“大众最接近的奥运赛事”,但其本质上仍是一项高强度的极限运动。有些选手在赛前新发感冒、腹泻等情况下,因自我认知不清,为避免名额浪费仍坚持带伤带病参赛,进一步加重热射病的发病风险。赛事举办方应严格组织报名筛查,避免有带病参赛现象的发生。

(二)气温骤变: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面临降温,但10月份以来,南昌等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超过35℃),炎热天气会加重选手的心肺负荷和体液流失,进一步增加机体的疲劳感,为热射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热脱习服:很多参赛选手都会在夏季进行耐热训练,让身体适应高温以获取更好的成绩,这一过程也称为热习服。热习服能有效降低热射病的发生,但热习服具有时效性,脱离热环境1-2周后会逐渐消失,其热耐受能力也随着下降,也就是热脱习服,可能会让参赛选手发生不典型热射病。

(四)诊断不清:马拉松选手为了争取完赛,甚至实现个人最好成绩(personal best,PB),在秋冬季仍然会选择短袖短裤的着装进行比赛,从而造成体表温度与实际核心温度差距较大,如果医疗保障人员对热射病的特点不熟悉,选择腋窝、额头等体表部位测量体温,测量的数据可能达不到典型热射病的高热(>40℃)表现,从而忽略了热射病的诊断。

(五)认知不全:大众对热射病的认知并不全面,往往认为该病只会在天气炎热的季节发生,使跑者降低了对热射病的警惕,认为头晕、胸闷等症状是单纯运动引起的,坚持完赛反而加重热射病的发生。

三、参赛选手如何预防热射病?

(一)比赛前:选手一定要准确掌握自身的身体状态,赛前主办方在报名时会严格审核选手身体条件,以下六类人群不宜参赛:心脏病患者,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感冒患者,肥胖超重者,无运动基础者,年级过小或过大者,避免带病参赛。尽量选择由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比赛,保障体系相对完善。提前了解比赛日当天的天气情况,如有突发升温可能,及时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如选择透气排汗的衣物、带足盐丸/电解质液、保证充足睡眠等。

(二)比赛中:一旦身体出现“烫”、“晃”、“晕”、“乱”等热射病的前驱预警信号,一定不要强迫自己继续完赛,及时向最近的医疗保障人员求助,启动紧急降温措施。

(三)比赛后:运动后身体产生的热量不会立即消失,选手要及时补充水分,特别是富含钠、钾等电解质的饮料,并做好拉伸放松。

宋青教授强调,即使在秋冬季节,马拉松爱好者也需警惕不典型热射病的发生,“热射病虽然发病凶险,短时间内可累及多个器官,但训练前后遵守热射病‘8-4-6’黄金法则进行科学防护,是可防可控的。”(钱春霖 赵建辉 汪承丰)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1366.html

(0)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