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海南博鳌研究型医院)(以下简称“瑞金海南医院”)成功救治一名脓毒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重患者,展现了瑞金海南医院在高难度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卓越实力和实现海南人民“大病不出岛”的使命担当。
脓毒性休克是由感染引发的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会导致循环衰竭和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极高。其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典型症状为血压急剧下降、意识障碍加重、呼吸急促困难等。
47岁的患者李女士,因腹痛前往外院消化内科就诊。高烧至39度的她,完善一系列相关检查后,医生考虑是“感染性休克”,原因不明。经过抗休克对症支持治疗后,李女士仍存在血压低、心律快的问题,随即转入ICU继续治疗。
只见病情愈发棘手,外院ICU向瑞金海南医院发出紧急会诊请求。李女士自发病后,病情快速进展为难治性脓毒性休克,并累及心、肝、肾、肺、凝血系统等多器官功能衰竭,且早期即出现对称性周围性坏疽。这一症状不仅提示微血管系统循环严重障碍,更预示着极高的致死风险。
此类全身性损害可导致组织灌注持续恶化,引发不可逆的器官损伤,最终造成高达70%-90%的死亡率。同时,对称性周围性坏疽可能进一步诱发感染性坏疽、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显著增加截肢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瑞金海南医院副院长金佳斌、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一云抵达外院,确认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估转运可行性后,协调当地医院和急救团队,迅速安排李女士转至瑞金海南医院治疗。
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女士身处险境?转运当晚,金佳斌迅速集结普外科主任医师王艳良、副主任医师赵良超、主治医师隋亮、应夏洋,放射科主任医师唐永华,ICU负责人吴海弟、主治医师刘一云,手术室护士长俞蓉倩组成危重患者联合救治组,并启动应急救治流程。
复查CT后发现,原本怀疑肝门渗出的位置,病灶形态发生了变化,结合外院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不显影的情况,治疗组推测,患者可能有着更为复杂的手术史。
一张20多年前的CT片子给出了答案。结合当下的检查结果,救治组推断李女士是因为年轻时接受了胆总管囊肿行胆肠吻合手术,而导致的逆行性胆道感染。
正常情况下,胆管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即乳头部)存在压力梯度,胆汁从胆管单向流入肠道,肠道内容物无法逆流。
但肠内高压时,肠道压力超过胆管内压,会打破这种压力平衡,导致肠道内容物逆流入胆道,即肠胆反流。这种反流会将肠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带入胆道,进而引发胆道逆行感染。
面对脓毒性休克与对称性周围性坏疽的双重威胁,金佳斌迅速联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瑞金医院”)相关专家,依托上海瑞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多学科会诊。
针对脓毒性休克,上海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磊和瑞金海南医院ICU负责人吴海弟、主治医师刘一云,心内科主任医师亓树莹,ICU护士长彭彩虹以及普外科团队充分探讨后,随即对患者展开抗感染、抗休克、脏器功能支持等精准治疗,稳定李女士的生命体征。
针对对称性周围性坏疽,上海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牛轶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江潮胤和瑞金海南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张胤共同制定了系统治疗和远期手术方案。
经过17天不离不弃的精心救治,患者各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李女士顺利转出ICU,现恢复良好,已能正常饮食,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此次救治中,瑞金海南医院不仅展现了处理疑难危重症的硬实力,更秉承“同质化医疗”,将上海瑞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精准输送到救治一线。
在抗感染、器官功能支持、对称性周围性坏疽处理等关键环节,通过多学科会诊,为患者构建起覆盖急性期救治、中期功能康复、远期生活质量提升的全周期诊疗体系。
这种既发挥本土化快速响应优势,又整合跨区域专科资源的协同模式,正是实现海南人民“大病不出岛”目标的核心支撑,也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医疗安全保障。(张池)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