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林:针尖上的“舞者”,以介入超声破壁生命难题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超声检查是医生手持探头在身体表面滑动,屏幕上映出图像的诊断场景。然而,对于王东林而言,他手中的超声探头就是一双“透视眼”,穿刺针就是“手术刀”,能在不开刀的情况下让穿刺针精准直达病灶进行诊疗。在近十九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将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深度融合,在方寸屏幕之间,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为上万名患者成功实施了各类高难度微创诊疗。

王东林:针尖上的“舞者”,以介入超声破壁生命难题

王东林副主任医师开展肾活检技术

从迷茫到勇气:前行的坚定力量

2006年,王东林开始了他的超声诊断生涯。日复一日的影像判读,练就了他一双能于细微处辨病灶的“火眼金睛”。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当你能清晰地看到病变,却只能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或等待观察时,总感觉有些无力。”这种对更高医学价值的追求,促使他在2012年奔赴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深造,系统学习将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合二为一的“介入超声”技术。

进修归来,王东林将介入超声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是一条需要极大勇气与毅力的路。介入超声操作风险高,技术要求极为精细,尤其在脾脏、胰腺、纵膈、甚至颜面部和睾丸等血管神经密布、结构复杂的“部位”进行穿刺活检,无异于在刀尖上舞蹈。每一例手术,都要求术者拥有三维的解剖想象力、稳定的手法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从“危急”到“转机”:探头的华丽蜕变

在王东林的众多病例中,陈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肾结石患者在服用排石药后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急诊CT发现他左侧输尿管有多个结石,最大直径约8mm,并已引发左肾积液和感染。

病情危急!泌尿外科医生紧急会诊后,提出了关键的治疗方案:须立即为肾脏“减压”,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左肾造瘘术”引流脓液,待感染控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碎石手术。这个方案的核心执行者正是王东林在仔细评估并取得患者同意后,他站在了超声屏幕前。屏幕上,积脓的肾脏和周围重要的脏器、血管结构清晰可见。他沉稳地操控穿刺针,在实时超声的精确引导下,避开所有危险区域,一次性穿刺成功建立了一条直达肾盂的微创通道。

当导管置入,脓性液体被顺利引出的那一刻,不仅意味着手术成功,更意味着陈先生的生命危险被及时解除。术后第二天,王先生的体温便恢复正常,感染指标显著下降。这条纤细的引流管,不仅引出了脓液,更引来了生命的转机,为后续的结石治疗打开了安全通道。

王东林:针尖上的“舞者”,以介入超声破壁生命难题

王东林副主任医师开展甲状腺囊肿硬化治疗

除了处理危急重症,王东林还将介入超声的微创优势延伸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领域。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右叶囊肿困扰一年,颈部可见明显隆起,吞咽时有异物感,56mm×32mm的囊肿不仅影响外观,更带来了心理负担。在海南这样甲状腺疾病高发的沿海地区,此类病例十分常见。许多患者不愿在颈部留下手术疤痕,却又苦于症状的困扰。王东林为其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结节囊内注射硬化剂治疗”。在超声的实时监控下,他精准地将药物注入囊肿内部,使囊壁细胞失活、粘连、闭合,最终被吸收。术后三个月复查时,患者的甲状腺囊肿已完全消失,颈部外观恢复正常,对于许多患有良性甲状腺囊肿的患者,这项技术提供了一个比传统开放手术更理想的治疗新选项,既根除了病灶,又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

从“影像”到“方案”:作生命的“引桥”

这些成功的案例,正是王东林精湛技术的缩影。据统计,他近年来独立完成各类超声引导下活检、引流、微创治疗合计超过10000例。这份成绩单,源于他对“精准”二字的极致追求,“我们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关联着患者的安危与未来。”王东林说,“介入超声的魅力在于,我们用最小的创伤,解决了以往需要‘大动干戈’才能解决的问题。看到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重返正常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在日益精细化的现代医疗体系中,王东林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成为了连接超声诊断与临床治疗的“关键桥梁”。无论是深藏在腹腔的胰腺肿物,还是位于贴近心脏的纵膈占位,他都能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下,操纵细如发丝的穿刺针,安全、准确地获取组织标本,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最便捷的方法。这根细细的穿刺针,连通的不仅是病灶与外界,更是医学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屏幕上那条精准的穿刺路径,指引的不仅是治疗的方向,更是现代微创医学发展的未来之路。王东林以他的专业与坚守,传承与发扬介入超声的专业特长,为无数患者开辟了更安全、更微创的诊疗新途径。

王东林:针尖上的“舞者”,以介入超声破壁生命难题
王东林:针尖上的“舞者”,以介入超声破壁生命难题

疫情期间,王东林在负压病房工作    王东林屡获患者锦旗赞誉

近十九年光阴,王东林医生始终坚守在超声屏幕前,以探头为刃,以影像为引,默默耕耘。他不仅是青年医生中的技术菁英,更是微创医学理念的坚定实践者与推动者。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医学青年将技术做到极致、用创新造福患者的专业精神与仁爱初心。未来,他将继续在介入超声这片广阔的领域里探索,用他的“精准”之手,为更多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菁英对话】

Q

王医生,在您看来,介入超声这门技术,究竟为现代医疗模式和患者带来了哪些最根本性的改变?

王东林:我认为介入超声带来的最根本改变,是重新定义了某些疾病的诊疗手段,它让医疗过程变得更精准、更微创、更人性化。

首先,它实现了“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过去,超声科医生可能止步于出具一份“考虑占位,建议穿刺”的报告。而现在,我们可以在看到病灶的瞬间,就完成从确认到处理的过程。这大大缩短了诊疗周期,为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其次,它极大地拓展了以往诊疗的适应证。很多高龄、体弱、合并症多的患者,无法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创伤。介入超声为这些“手术禁区”里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我们用一根细针,就能完成引流、活检甚至消融治疗,把原本需要“大动干戈”的手术,变成了“针尖上的艺术”,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理念。

最后,它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的目标是在灭活病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功能、减少创伤及并发症。看到患者能快速康复,带着笑容重返正常生活,这就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价值所在。

Q

小编:我们注意到您完成了超过一万例操作,这个纪录非常了不起。在您看来,维持这一纪录的背后,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极致的精准,还是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王东林:您提到了“精准”,这确实是技术的核心要求,但支撑起这个纪录的,是一个更系统的工程。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永远走在操作之前。”

“精准”是我们的工具,但驱动这份精准的,是严谨的术前评估。每一例操作前,我们都会花大量时间反复研读影像,在脑海中进行无数次“预演”:进针路径怎么设计?可能会遇到哪些血管、神经、脏器?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应对?我们把所有风险都在术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预案,这份“纸上谈兵”的功夫,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其次,是团队的信赖与协作。一次手术的成功离不开临床同事的信任和团队的支持。在多学科会诊中,我们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方案;在操作中,有助手和护士的密切配合。这是一个信任链,临床医生信任我的技术,我信任团队的支持,而患者将生命托付给我们所有人。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不允许我们有丝毫懈怠。

我时常告诫自己,我们手中的探头和穿刺针,看似冰冷,却承载着患者的全部希望和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次下针,都不是对着一个无名的病灶,而是对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份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永远保持谨慎、专注和不断学习的态度。(冯琼)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1306.html

(0)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