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科)门诊,李阿姨满脸笑容地告诉医生:“我现在能散步、能做家务,再也不用担心随时会喘不过气来了!”谁能想到,一年前的她还是一位有着10年病史的重度哮喘患者,步行50米即感气促明显,频繁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治疗。
李阿姨长期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控制病情,但症状仍控制欠佳,反复发作,不得不间断口服激素治疗。2024年9月,她再次因哮喘急性发作在当地医院住院,使用大剂量静脉激素后,出院后哮喘仍反复发作。哮喘频繁发作以及激素带来的副作用让她痛苦不堪,生活质量极差。
转机来自于她来到海医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检查发现,李阿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居高不下,是典型的“重度嗜酸粒细胞哮喘”。呼吸科团队为她启动了美泊利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效果令人惊喜:短短3个月内,她成功停用了口服激素,半年内未再发生一次急性发作,2025年6月最后一次住院后,至今未再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
精准狙击,重获自由呼吸
在呼吸科的日常工作中,医生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部分哮喘患者:尽管规律使用大剂量吸入激素甚至口服激素,却依然频繁遭受哮喘急性发作的折磨。夜间憋醒、活动受限、反复急诊、住院……这不仅侵蚀着他们的肺部健康,更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这类患者,很可能就是“重度嗜酸粒细胞哮喘”的受害者。
传统的治疗方案对于他们而言,仿佛一场无法取胜的“消耗战”。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能够精准狙击病灶的“生物导弹”——生物靶向制剂,为这些深陷困境的患者带来了颠覆性的治疗希望。
什么是重度嗜酸粒细胞哮喘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常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随时间不断变化和加剧的呼吸道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根据2024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重度哮喘的定义为依从使用高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并且良好管理相关因素后哮喘仍无法控制,或高剂量降级时哮喘无法控制。重度哮喘分为2型(Type 2/T2)和非2型(non-Type 2/非T2)。2型哮喘包括过敏性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哮喘(EA)是最常见的临床表型,持续的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极易促使哮喘进展为重度。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是重度哮喘的重要表型之一,占比高达83.8%。GINA 2024、ERS/ATS重度哮喘管理指南在内的多个权威指南均推荐将伴有EOS≥150/μL的重度哮喘定义为“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2022年C-BIOPRED研究显示,我国近八成重度哮喘患者表现为嗜酸粒细胞表型。这类患者临床管理难度较高,即使接受常规治疗且依从性良好病情仍可能急剧恶化,伴随频繁急性发作,导致住院率与死亡风险攀升,显著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与经济压力。
传统治疗的局限与挑战
对于这些患者,传统的阶梯治疗,症状控制差、急性加重风险高,长期依赖口服糖皮质激素(OCS),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但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体重增加、血糖血压升高、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副作用,令患者和医生都倍感棘手。
破晓之光:生物靶向治疗的精准时代
生物靶向制剂的问世,标志着哮喘治疗进入了“精准医学”的新纪元。这类药物不再像传统激素那样“广谱灭火”,而是像精确制导的导弹,直接作用于驱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关键信号通路(如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精准抑制气道炎症,显著降低重度急性发作风险、持续显著改善肺功能、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减少口服激素使用甚至停用。目前,针对重度嗜酸粒细胞哮喘的靶向药物主要有美泊利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和本瑞利珠单抗等药物,但这类药物均为处方药物,并不适用于所有重症哮喘,患者必须在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后,判断是否适合使用!
专家呼吁与建议
作为呼吸科医生,我们深知重度哮喘患者的痛苦与无奈。我们想对所有正在与疾病艰难抗争的患者和家属说:请不要失去信心!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符合以下情况,建议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科)门诊进行评估:
· 诊断为哮喘,但使用中高剂量吸入激素仍控制不佳。
· 在过去一年中,仍有频繁的急性发作(需要口服激素或急诊处理)。
· 血常规检查提示嗜酸粒细胞水平偏高(长期使用激素可能使其正常)。
我们将通过专业的评估(包括症状、肺功能、血嗜酸粒细胞计数、FeNO、总IgE等),判断您是否属于生物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并为您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医学的进步,旨在为每一位患者点亮希望之灯。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了强大的武器,让现代医务工作者有能力帮助重度嗜酸粒细胞哮喘患者摆脱沉重的疾病负担,拥抱自由畅快的人生。精准狙击,重获呼吸自由——这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许伟国)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