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肿瘤医院专家:胆囊癌不可“小觑”

50来岁的徐先生,因“胆囊炎”入院治疗,接受手术和病理检测后,竟是晚期胆囊癌。

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在癌魔折磨下,很快“塌”了。

这是海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病区主任陈刚教授,亲手接诊的一个病例。

“胆囊癌比人们想象得更加凶险,真的不可‘小觑’。”陈刚教授说。

胆囊癌隐匿性强  危害极高

“过去,人们通常把胰腺癌、肝癌视为‘癌王’,其实,胆囊癌的危烈程度更甚。” 陈刚教授介绍,由于胆囊癌发病率相对较低,加上人们对胆囊癌危害认识不足,对其往往容易“小觑”。

海南省肿瘤医院专家:胆囊癌不可“小觑”

海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病区主任陈刚

陈刚表示,一是胆囊癌隐匿性更强,早期几乎无明显临床症状,常被误为胆囊炎、胆囊结石等病症,容易忽视;二是胆囊癌现有诊断手段有限,很多是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测才能做出诊断。因此,大部分病例一经发现往往就是中晚期;三是中晚期胆囊癌非常凶险,术后5年生存率不到5%。

同时,胆囊癌侵袭性极强,极易向肝脏、胆道、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甚至侵犯胃肠道、胰腺等。中晚期胆囊癌整体治疗效果差,虽然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很高。因此,业内人士称之为真正的“癌王”。

胆囊无“小病”  无症状不等于无危害

胆囊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病因尚不清楚。但相关研究表明,约85%的胆囊癌患者,一般伴有胆囊结石。

陈刚教授结合诊疗经验分析,胆囊癌的病因与胆囊结石等多种因素有关。因为胆囊结石会继发慢性胆囊炎,胆囊黏膜长期反复受炎症刺激,发生胆囊癌的几率会成倍增加。此外,胆囊壁钙化、胆囊腺肌症、遗传因素等都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胆囊癌高发人群一般在40岁以上,罹患胆囊癌的几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胆囊癌发病率不仅呈上升趋势,同时还出现年轻化。”陈刚表示,近年来,胆囊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大多与长期结石或炎症刺激有关。

“胆囊无小病。”陈刚提醒:“一旦出现胆囊慢性炎症、胆结石及胆囊息肉等,要尽早就医并消除隐患,及时阻断胆囊‘炎—癌’转化。”他表示,即使无症状,不代表无病变,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陈刚提示:胆囊息肉大于0.8mm以上,发生癌变的几率会成倍增加。

来自海南万宁的小潘,今年才18岁。半年前体检时,胆囊内发现一个0.8mm的息肉。当时小潘和家人都没当回事。但半年后再检查时,发现息肉疯长到1.5mm。

4月中旬,由陈刚团队为小潘实施了胆囊息肉微创手术治疗。事后病理检测发现,患者的胆囊息肉已出现微小病变迹象。好在发现早,治疗及时,切除完全,才没有危及患者健康。

胆囊癌可防可控  规范诊疗是关键

陈刚教授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从事肝胆胰肿瘤诊疗30余年,经验十分丰富。

“大可不必谈‘癌’色变。”陈刚提醒,胆囊癌虽凶险,却也是可防可控的。一是养成良好生活和作息习惯,合理膳食;二是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在胆囊肿瘤诊疗领域,有一个其他肿瘤领域没有的专属名词:意外胆囊癌。因为很多胆囊癌患者都是以普通胆囊疾病“面目”收治入院的,只有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病理检测时,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是胆囊癌。

陈刚坦言,他以前接诊的胆囊癌手术患者,近一半是“二进宫”。因为第一次手术时,都是作为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后,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因此,一旦发现胆囊息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要到肿瘤防治专业机构进行规范诊疗。

和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一样,胆囊癌大多是由于良性疾病没有及时治疗,久而久之恶变引发。由此,绝大部分胆囊癌通过早期干预,完全可防可治。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早期胆囊癌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可以达到“根治”标准。

陈刚表示,胆囊癌相对容易预防,所以平时一定要重视胆囊结石、息肉,胆囊腺肌症的治疗,从源头上预防胆囊癌的发生。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92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4月25日
下一篇 2023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