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确诊胃癌…海南首例达芬奇“保幽门”胃癌根治术让她重获生机!

近日,海南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蔡国豪团队成功运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为一名35岁的胃癌女性患者实施了省内首例保留幽门胃癌根治术,在确保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时,精准保留了幽门功能和胃部生理功能。

胃癌盯上年轻患者

 “蔡主任,手术后我还能像以前一样生活吗?我还这么年轻呢!”今年35岁的何女士,一年前在外院检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但一直未规律治疗。前段时间来海南省人民医院检查胃镜时,发现胃体中部后壁有一大小约0.8cm溃疡病灶,病理提示是胃癌

受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增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癌症的发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胃癌也不例外。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死亡人数仅次于肝癌。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0万人,死亡人数30万人,且青年人患胃癌的比例在增加,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针对年轻胃癌患者,他们希望在“活下去”的基础上,更期望“活得好”,尤其担心传统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对生存质量的潜在影响。这一需求正推动着外科治疗模式向微创化、精准化、功能化方向转型,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应运而生。

器人精准“保幽门”战胃癌

蔡国豪主任迅速响应了这份期待,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联合多学科专家对患者的年轻体质、胃体中段癌灶的解剖位置以及对术后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进行全面综合评估。考虑到传统开放性手术创伤大、康复周期长,再加上何女士的病灶较小,一个大胆的方案逐渐清晰——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保留幽门胃癌根治术是最佳选择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保留幽门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下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与传统远端胃切除术相比,能保留幽门括约肌功能,有效减少术后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维持了胃的正常排空功能,有利于术后营养吸收和体重恢复,减少贫血、维生素缺乏等情况。特别是在达芬奇机器人技术的辅助下,能实现手术更精准、更精细、更稳的操作,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术后康复。

“这是一场精密的‘守护战’,我们要在保留幽门下动静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胃部分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及机器人下腔内胃断端吻合重建。”手术中,蔡国豪主任端坐于控制台前,高清三维视野下,患者腹腔内的解剖结构纤毫毕现,肛肠外科黄平副主任医师和王槐文主治医师担任助手,在手术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机械臂以超越人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对胃周组织进行着亚毫米级的精细解剖,麻醉科全程护航。术中出血量仅约20毫升,清扫淋巴结数量高达32枚,远超常规胃癌手术需清扫16枚的标准。

35岁确诊胃癌…海南首例达芬奇“保幽门”胃癌根治术让她重获生机!

蔡国豪主任主刀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35岁确诊胃癌…海南首例达芬奇“保幽门”胃癌根治术让她重获生机!

黄平、王槐文医生担任手术助手

蔡国豪主任在术后复盘时介绍:“腹腔镜下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核心难点在于对幽门下血管的精准保护,既要彻底清扫淋巴结,又要最大限度保留功能,还要精确把控切除边缘的安全距离,这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团队通过术前术中精确定位、双镜联合技术应用、高清影像引导及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整合,如同为手术装上了“导航系统”和“精密操作手”,最终有效缩小了胃切除范围,完美实现了肿瘤根治与功能保留的“双赢”。

围手术期,肛肠外科坚持快速康复理念,王余娜护长带领护理团队精心呵护。术后第1天,何女士即可下床活动,第3天肛门排气并进流质饮食,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那些术前担忧的胃排空障碍、倾倒综合征、反流性胃炎等常见术后并发症,一个都没有出现。

此次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保留幽门胃癌根治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海南省人民医院在微创外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更是医院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为海南地区胃癌患者带来了更优、更人性化的治疗选择。(王槐文 )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384.html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