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指处的剧痛汹涌袭来,对未来的不确定像阴霾般笼罩着他们,此时,医生紧握着的,不仅是一把手术刀,更是患者沉甸甸的人生。
1号手术室 叉车绞碎手掌后,25岁小伙的绝望与新生
25岁的小陈躺在手术推车上,右手裹着渗血的纱布,指骨外露的刺痛让他浑身发抖。几小时前,小陈在修理叉车时链条突然断裂,他眼睁睁看着右手2-5指被绞成血肉模糊的碎片。“我还没结婚”,小伙子的声音带着哭腔,“没有右手我以后怎么工作?”

小陈右手2-5掌骨头被叉车链条割断损毁,皮肤缺损严重
X线片显示,小陈右手2-5掌骨头粉碎性骨折且毁损,已失去功能,且清创时需要将挫烂的组织完全切除,这样必然出现较大的皮肤缺损。海南省人民医院显微手外科陈鹏副主任医师仔细评估伤情,果断决定为小陈切除已失去功能的掌骨头,采用缩短骨质的方法弥补软组织缺损,保证动静脉、神经可以直接吻合。
然而,术中动静脉吻合比例仅为1:1(4条动脉、4条静脉),这意味着术后肿胀及血管危象(如痉挛、栓塞、破裂等)风险将显著增加。陈鹏指出,理想的动静脉吻合比例应为1:2,即吻合的静脉数量需多于动脉,以确保静脉回流通畅;因此,术后需严密监测血液循环,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陈鹏要求小陈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烤灯照射保暖,同时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实时监测小陈再植手指的皮肤温度,并与正常手指进行对比。若对比再植手指与正常手指的温差超过5℃,则需立即干预,通过调整药物及物理治疗,确保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术后第3天,小陈再植手指肿胀达高峰,随后逐渐消肿;至术后第7天,手指温度与颜色趋于稳定,提示再植成功。
2号手术室 电锯断指危及生计,家庭顶梁柱静脉桥接+植皮保饭碗
被工友紧急送往海南省人民医院时,52岁的王师傅面色惨白。电锯轰鸣间,他赖以谋生的拇指被硬生生切断。——吃饭的”家伙”竟给了他致命一击。“这手废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可咋办?”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突如其来的工伤,不仅带来身体的剧痛,更让王师傅担忧失去劳动能力后全家人的经济来源。

王师傅拇指被电锯切断,损伤位于关节连接部位
手术室里,陈鹏副主任医师为王师傅修剪清除污染的组织后发现情况复杂:断指的血管严重回缩至虎口深处,无法直接吻合,且损伤位于关节连接部位,无法通过缩短掌骨来重建。陈鹏指出:“拇指是功能最关键的手指,相比其余四指其离断再植难度也最高。”他决定实施静脉桥接吻合术,从王师傅腕部切取的一大段较长的自体静脉血管,桥接在断指血管之间。这场精细的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术后拇指血液循环初步恢复,但部分软组织依然出现了坏死。经严格卧床一周、及时床边换药和清创处理,待吻合的血管血流通畅且状态稳定后,陈鹏团队又为王师傅实施了皮肤移植手术,成功修复了创面。

术后,王师傅拇指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断指再植的成功并非治疗的终点。
术后1个月,王师傅即在医生指导下启动康复功能训练,坚韧的意志加积极配合,仅1年王师傅拇指功能已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得以重返工作岗位。
对于小陈而言,接下来的日子就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马拉松,后续仍需坚持系统康复训练以逐步恢复手指精细功能,医生将定期跟踪评估动态调整康复方案,确保治疗过程精准有效。
术后康复五大关卡,考验“端水大师”的平衡之术
显微手外科主任邱勋永介绍:“手指活动依赖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骨与关节、皮肤5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任一部位异常均影响灵活度。断指存活的关键是血液循环建立,但恢复功能需兼顾修复其他所有因素。”
骨折愈合需3个月,至少制动4周;神经轴突吻合后从断端生长到远端,速度为每天1mm;肌腱缝合后至少制动4周,必然出现肌腱粘连;关节制动超4周,僵硬几率显著增加。“显微手外科医生就是一名‘端水大师’,在骨折愈合、关节僵硬和肌腱粘连中寻找平衡,帮助断指患者恢复正常功能。”邱主任如是说。
海南省人民医院显微手外科深耕显微修复领域数十年,集创伤修复与康复训练一体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让海南百姓不出岛即可放心治疗。无数患者在此重获灵活双手与生活信心。科室将继续秉承“精益求精、医者仁心”理念,精进技术与服务,为患者带来更优治疗效果与体验。
“
意外猝不及防,拯救断指记住这3步
1
断指别用水冲,用干净纱布包好放冰袋
断指后,立即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包裹,放进密封塑料袋,再放入冰袋(避免断指直接接触冰块冻伤)。避免随意消毒、敷药,以免掩盖病情或加重感染。
2
越快手术越好,“黄金时间”别错过
尽可能缩短从受伤到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避免细胞因缺血缺氧出现不可逆的改变。快速正确施救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感染风险,促进组织愈合,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3
术后康复比手术更“磨人”
血管危象要警惕,康复训练别偷懒,心态坚定帮大忙。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