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肝胆胰外科二区与介入血管外科强强联合,成功为一名病情极其复杂、危重的胆总管结石嵌顿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高龄患者,实施了高难度的 “经皮经肝胆总管结石球囊推石术”。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海医二院在处理疑难胆道疾病领域的综合救治能力达到了区域领先水平,肝胆胰外科实现了从腹腔镜到十二指肠镜,再到经皮肝穿刺镜,对胆道结石的全路径、微创化诊疗覆盖。
病情危殆:高龄患者命悬一线
患者为70岁男性,一年前曾接受过胃癌根治术(B-Ⅱ式胃肠吻合术)。此次因突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转入我院,情况十分危急。患者入院后,肝胆胰外科二区立即组织多学科讨论,冉博主任医师指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凶险疾病,而该患者高龄且体质虚弱,核磁提示存在大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腹水,使得外科手术以及PTCD均无法实施,目前仅有的办法是行ERCP,但患者既往接受的B-Ⅱ式胃肠吻合术改变了正常的消化道结构,使得常规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变得异常困难。向家属交代了病情后,家属同意尝试ERCP。
8月7日肝胆胰外科二区冉博主任首次尝试行ERCP取石,虽然找到了十二指肠乳头,但是发现结石巨大(1.2cm)且牢牢嵌顿在胆总管末端,所有插管努力均告失败,传统微创路径被“堵死”。
多学科协作(MDT)
制定“另辟蹊径”的精准方案
面对治疗困局,患者家属的信任和重托不容辜负。医院立即启动了肝胆胰外科、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会诊(MDT)。专家团队全面评估后认为:患者无法耐受外科大开腹手术,常规ERCP路径失效,必须寻找一条新的“生命通道”。
经过缜密论证,介入血管外科王勇主任提出一个大胆而精准的方案:“经皮经肝胆总管球囊推石术”。该技术无需开腹,仅通过一个针眼,利用球囊导管将结石“推”入肠道,理论上是当前情况下最佳的治疗选择。但手术对操作者的技术、团队的配合要求极高,风险巨大。
迎难而上:介入团队“一推”定乾坤
在肝胆胰外科医护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充分的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使其腹水消退、身体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后,介入血管外科团队迎难而上。
手术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下进行。王勇主任精准穿刺肝内胆管,建立一条通往结石的“微小隧道”,将球囊导管沿导丝送至结石下方。在清晰的影像导航下,操作球囊缓缓充盈,小心翼翼地将嵌顿的结石如同“推雪球”一般,稳稳地推入了十二指肠肠腔。手术过程顺利,梗阻即刻解除,化脓的胆汁引流通畅。
重获新生:患者康复顺利出院
术后,患者恢复非常顺利,原本寒战、高烧、黄疸等危重症状迅速缓解,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转。家属看到老人转危为安,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对海医二院医护团队的高超技术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表示了无尽的感激。
肝胆胰外科二区团队
此次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是海医二院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优越性的又一次完美体现。它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了最优医疗资源,为那些曾经被视为“治疗禁区”的复杂危重患者提供了新的生机。海医二院肝胆胰外科与介入血管外科此次联合创新的成功实践,不仅挽救了一条生命,更拓宽了复杂胆道疾病的治疗思路,为未来处理类似病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高佳怡)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