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个月!海医一附院成功救治多发伤重症患者

“大家提起十二分精神!万宁市一大型车祸伤伤员正在赶来,请当值人员做好救治准备,请外科医生协助治疗!”1月6日下午18时,一名因车祸导致重症的多发伤患者陈某被紧急从万宁送往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接到转诊救治任务后,重症医学科主任胡志华教授第一时间组织精干力量做好抢救准备。

在刺耳的急救车警报声中,一场生死时速的抢救战悄然打响。

患者陈某,年仅34岁,1月4日因车祸导致头、胸、腹、四肢等多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受损。在当地医院经过紧急救治后,因病情复杂危重,于1月6日晚转入该院重症医学科。此时的患者,伤情严重,生命岌岌可危。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重症医学科联合多学科团队迅速行动,与“死神”赛跑。

入院后,重症医学科邓小彦副主任医师迅速接诊,对镇静状态下的陈某,给予气管插管连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陈某因车祸导致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损伤,损伤器官有腹腔(脾破裂、胰腺挫裂伤、未关腹、肠管外露)、胸部(血气胸,多发肋骨骨折、纵隔气肿)、颅脑(挫裂伤及硬膜外血肿)、多处骨折(胸腰椎体骨折、多发肋骨、左侧额骨、眼眶多发骨折、右侧肩胛骨粉碎性骨折),继发创伤性湿肺,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腹腔出血、腹膜后血肿、消化道出血、急性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腹高压并腹腔间室综合征、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留置胸腔及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浑浊,面部肿胀,左眼球混浊。

面对患者多发伤、多器官功能损伤、创伤性湿肺、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等一系列复杂情况,邓医师迅速制定全面的诊疗方案,抓住要点,密切监护,并立即联系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调整呼吸机参数,给予肌松、胸带固定、强效联合抗感染、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血流动力学监测、输血、血液净化、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DPMAS)、血浆置换、胸水引流、腹水引流、腹部伤口护理、腹部伤口进行VSD负压引流及冲洗、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

术后,重症医学科胡志华主任带领团队与急诊创伤外科二病区手术医师团队共同分析病情,在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维持患者各个脏器功能的前提下,由急诊和创伤外科二病区团队进行手术救治。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入院后第一次剖腹探查术中发现患者部分肠管血运欠佳,肠管肿胀,腹腔压力高,短期内无法关腹。面对这一难题,手术主管医师龙凯军果断决策:“继续进行腹部伤口VSD引流,定期进行VSD换膜。这期间控制感染很重要,后期可能需切除部分肠管或者植皮手术才能关腹,我们一起努力!”

随后,重症医学科邓小彦、林志星、曾聃婷医疗组医护人员积极协助周晓华主任医师,龙凯军、欧雷、陈膺仲主治医师等急诊和创伤外科团队进行定期腹部伤口处理,患者伤口逐渐缩小,并可进行减压缝合,极大减少了感染风险。

在经过6次手术和长达62天的精心治疗,患者陈某终于闯过了ARDS加重、肺部感染加重、肝功能恶化等重重难关,意识恢复清醒,肝肾功能好转,双眼视力有所恢复,可以进食流质饮食,并进行早期床边康复训练。这些积极的信号,表明患者的身体正在逐渐恢复,医护团队帮助他顽强地对抗着死亡的威胁,取得了喜人成效。

不仅要救活,还要恢复好!在患者住院期间,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联合急诊和创伤外科、康复科、营养科、药学部、神经外科、骨科及眼科等多学科团队的会诊和讨论从未停止,共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因为他们深知,这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还关乎他能否真正回归正常生活。

在早期患者意识障碍时,康复科就为患者进行了四肢关节被动活动训练、体外隔肌起搏训练等,随着救治工作进一步开展,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清醒,这时候康复科主要为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堵管下)、体位适应训练、四肢主动运动等治疗。

历时三个月!海医一附院成功救治多发伤重症患者

3月8日,患者陈某顺利从重症医学科转出到急诊和创伤外科二病区继续治疗。

转入急诊和创伤外科二病区后,急诊和创伤外科二病区团队针对患者腹部切口恢复进行治疗,通过负压吸引以达到局部感染切口充分引流及肠管保护,并以自创式克氏针减张缝合促进切口皮肤快速愈合,同时对患者的肺部挫伤、脊柱骨折、眼外伤等进行治疗,同时由康复科医务人员对患者肌肉骨骨骼康复治疗。

4月8日,陈某已伤口愈合拆线,从急诊和创伤外科治愈出院。(曾聃婷 邓小彦)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4318.html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6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