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ICU、52天生死抢救!这种遗传病,差点要了他的命

“蚕豆青年”力挽狂澜的52天

近日,海南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一场与死神较量的生命奇迹悄然上演。28岁的潘先生因遗传病“蚕豆病”引发致命性消化道出血,两次命悬一线,历经52天的惊险救治,最终在消化内科、急诊ICU、综合介入科、血液内科所有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下重获新生。

这场救治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医者为生命无声续航的无畏勇气和坚定毅力。

惊魂52天: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战

近日,潘先生因一种名为“蚕豆病”的遗传病导致溶血性贫血入院。起初,家人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疾病,仅需简单的治疗,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入院后,潘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消化道大出血、血红蛋白断崖式下跌、凝血功能几近崩溃……几天后,潘先生被紧急转入急诊ICU。综合介入科的李斯锐副主任医师迅速为其实施介入栓塞止血,暂时稳住了岌岌可危的病情。

然而,这仅仅只是与死神博弈的开始。没多久,潘先生因生命体征不稳再次被推进急诊ICU;两天后,消化道出血卷土重来,血红蛋白降至30g/L(约等于正常成年男性的四分之一),血压难以维持。那一刻,监护仪的警报声像一把尖刀,刺破了病房的宁静!

不能再拖了!”消化内科黄永华主治医师当机立断,为潘先生实施急诊内镜止血。术中,黄永华发现患者十二指肠降部溃疡活动性渗血,在毛苇主任医师的指导下,黄永华和林树俏护士娴熟配合,用金属夹精准夹闭了出血点。

命运似乎在考验每一位医者。术后当晚,潘先生再次出血,意识逐渐模糊……此时,如果不及时处理,则极有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

深夜的电话铃声再次划破寂静。凌晨2点,黄永华医生接到电话后,火速从家里赶回医院。“再快一点!他快撑不住了。”二次内镜手术中,他一边操作一边叮嘱周莲护士。

随着金属夹一枚枚落下,出血点终于被封堵。但走出手术室时,黄永华仍放心不下,特意将私人电话留给急诊ICU值班医生,叮嘱其若有任何情况,随时联系。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名“蚕豆病”患者由急诊ICU团队24小时轮班监测,输血、补液、维持循环,血液内科精准调控溶血指标。

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潘先生病情终于趋稳,转回普通病房。几天后,这个曾被死神标记的年轻人,带着满身的金属夹和医护写满的祝福,满怀喜悦地走出了医院大门。

医者仁心:那些托起生命的手

我们不是在救一个人,而是在救一个家庭。”消化内科内镜中心毛苇和内镜团队商讨治疗方案时讲道,潘先生是家中独子,年迈的父母与姐姐们因为担心潘先生的病情,彻夜守在急诊ICU门外。“这份沉重的期待,已化作我们医护肩头无声的责任。”毛苇说。

黄永华医生的手机时刻保持通畅,几次深夜实施内镜手术,“潘先生的家属明知抢救风险很大,但救治态度依然很积极,所以作为一名医生,只要患者还有心跳,我就不能放弃!

为了全力救治潘先生,全院多学科医护团队抱着绝不放弃的决心,坚决为患者生命筑牢一道道坚实的防线。急诊ICU的蔡雄伟医生带着团队熬红双眼,只为抢回0.1%的生存希望;主管护师林树俏和周莲,在术中配合得分秒不差,连金属夹的摆放角度都精确到毫米;综合介入科的李斯锐医生,在初期止血后仍每天跟进病情,“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暂时止血,而是让他能活着走出医院!

生命的回响:感恩与新生

出院那天,潘先生的家属拉着医护人员的手泣不成声,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一面锦旗,三次鞠躬,连声道谢,“以前觉得医生就是个职业,现在才知道,你们是救命的活菩萨!”潘先生的姐姐含泪说道。

二进ICU、52天生死抢救!这种遗传病,差点要了他的命

患者潘先生的家属为消化内科医护团队送锦旗

而对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而言,这场50多天的“战役”同样刻骨铭心。“以前经常听到患者跟我们说‘谢谢’,不以为意,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两个字对于患者及家属的分量。”黄永华表示,医学总有局限,但人心可以超越局限。

那些不眠的夜晚,那些与家属的彻夜长谈、在手术台上屏住的呼吸,最终化作病历夹里一张出院小结和一个年轻人即将重启的人生。

“医学的进步从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无数双手托举希望的证明。”消化内科主任刘娜表示,潘先生救治的案例,是海南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协同救治力量的见证。当多学科在同一目标下紧密配合、高效运转时,生命奇迹便有了发芽的土壤。

潘先生出院时向医务人员表达感激时说:“活着,就是最大的礼物!”而这份礼物背后,是一群白衣战士以专业为刃、以仁心为盾,为生命杀出的一条生路。

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一支诊疗设备先进、专业技术突出、临床经验丰富的特色专科团队,连续蝉联复旦版消化专科排行榜华南第六、海南第一,是一支诊疗设备先进、专业技术突出、临床经验丰富的特色专科团队。未来,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将继续紧跟医学发展前沿,持续优化诊治流程,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助力实现“健康海南”战略目标!

“蚕豆病”——

隐藏在基因中的无声杀手

这场生死救援的背后,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蚕豆病”的遗传性疾病。它的医学名称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患者因体内缺乏一种关键酶,红细胞极易被氧化破坏。

二进ICU、52天生死抢救!这种遗传病,差点要了他的命

危险信号

诱因:食用蚕豆(尤其是新鲜蚕豆)、服用磺胺类或抗疟疾药物、严重感染或应激状态。

典型症状:酱油色尿液(血红蛋白尿)、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突发性乏力、腹痛,严重时出现休克、肾衰竭。

救治关键

立即停止接触诱因,快速输血纠正贫血,针对性处理并发症(如本次病例中的消化道出血)。

预防建议

  • 高危人群(家族中有蚕豆病患者)应提前进行基因筛查;
  • 严格避免食用蚕豆及相关制品,慎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
  • 出现疑似症状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致命。(徐维瑞)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9132.html

(0)
上一篇 2025年4月28日 下午2:40
下一篇 2025年4月30日 上午8:44

相关推荐

  • 海南省肿瘤医院AI助力早期肺癌诊疗

    日前,40岁的尹先生(化姓),在海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一病区,借助AI技术,一次性成功切除10个磨玻璃结节。 术后病理结果,所切除的磨玻璃结节均为早期肺癌,准确率达到惊人的100%。…

    2025年5月20日
    1.7K
  • 从1到100 上海六院海口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迈进新台阶

    10月16日,周大爷的家属通过手机,从医院公众号上按下了互联网+护理服务预约键,成为上海六院海口医院第100位服务对象。 上门服务为患者就医带来便捷 互联网+护理服务能给患者带来哪…

    2024年10月18日
    36
  • 全国首例旋磨介入治疗新器械落地瑞金海南医院

    9月2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瑞岩教授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海南博鳌研究型医院)(以下简称“瑞金海南医院”)连续完成两位耄耋之年…

    2022年9月23日
    945
  • “手掌宝宝”万米高空出生,幸好遇到她

    “飞机上有没有医护人员?紧急请求支援!”8月3日,在海口飞往北京的CZ3119航班上,飞机广播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 “我是新生儿科护士,可以帮忙!”来自海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陈…

    2024年8月22日
    83
  • 海医二院吴曾繁:杨阿姨喜上眉梢

    近期武汉疫情不断好转,记得我刚开始进病房时,收治多达46位患者,危重症4个,重症42个,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目前只剩下11个,危重症5个,重症6个,夺取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指日可待。疫情不止,我们不退。

    2020年3月23日
    642
  • 疫情防控 责任担当守好门岗第一线

    在抗疫这段“特殊”日子里,保安大哥的身影,一直默默坚守在各单位、各小区的大门口,他们日夜轮换认真落实“一扫一测三核两问”为各辖区的单位、群众守好每一道门,全力以赴应战疫情,保障集体…

    2022年8月16日
    1.5K
  • 海南省肿瘤医院专家提醒:“腰酸背痛”或潜藏危机

    “以为是小毛病,没想到差点再也站不起来。”患者王先生因颈椎损伤险些造成高位截瘫。日前,经海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救治,王先生已逐渐康复,并恢复自由活动能力。 李长宇教授与门诊患者…

    2023年10月19日
    627
  • 海医二院高清腔镜联合无管化技术创微创外科新标杆

    5月28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胸外科二区再次成功为一名44岁早期肺癌患者实施“无管单孔胸腔镜右肺下叶背段切除术”。该手术依托4K超高清腔镜系统与无管化…

    2025年5月30日
    1.3K
  • 曾月:“疫线”勇往直前的女先锋

    8月1日,一个电话打来:“请曾月同志立刻收拾行李奔赴儋州。”刚完成全省每日疫情分析研判工作和第二届消博会保障任务的她,又马上收拾行李与琼西片区组连夜奔赴儋州。此刻,0801新冠肺炎…

    2022年8月13日
    666
  • 微创手术巧解疝气困扰

    “戴了两年多的疝气带终于可以不用了,以后出门也方便很多。”近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张浩主任医师带领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团队为近八十岁高龄多病的陈阿公实施目前最先进的完全腹膜…

    医疗一线 2023年3月27日
    730
  • 三亚市人民医院成功切除8.6斤特大肝肿瘤

    4月12日,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刘非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51岁男性患者切除一个重达8.6斤的特大肝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如此巨大的肿瘤不但在海南,…

    2023年4月17日
    735
  • 海医二院召开2025年医疗质量管理委员工作会议

    5月27日下午,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召开了2025年医疗质量管理委员工作会议。党委书记谢毅强、副院长陈焕雄、副院长李杰和副院长曾越灿等院领导及其他委员会成员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

    2025年5月30日
    772
  • 三亚中心医院:抗击疫情 她们无畏前行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疫情发生后,我们既看到了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也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铿锵玫瑰。在疫情防控面前是她们负重前行,冲在抗疫最前线,让我们岁月静好。她们用无畏、勇敢冲在疫情最前面,不再是柔弱的代名词,而是冲锋陷阵,为家国贡献的顶梁柱,撑起了阻击疫情的“半边天”。

    2020年3月2日
    670
  • 海医二院东湖外科完成一例3D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术

    11月7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东湖院区外科团队(以下简称“海医二院东湖外科”)应用「3D腹腔镜微创技术」为一名患有升结肠癌伴不完全肠梗阻的病人实施了「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手术」,…

    2023年11月21日
    335
  • “救命线”变“致命线”:海口市人民医院为六旬老汉拔除“肇事”电极

    本是用于救命的心脏起搏器电极,却因感染变成了可能致命的“凶器”。依托于海口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的努力,六旬老汉得以拔除两根在患者体内的“肇事”电极。 69岁的林大爷两…

    2023年10月7日
    381
  • 海医一附院为91岁卒中老人脑血管取栓

    近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海医一附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成功为91岁高龄患者实施急诊脑血管造影+取栓术,及时开通了患者血管,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并再次证明了高龄并不是急性缺…

    医疗一线 2022年11月14日
    596
  • 海医二附院陈成辉:患者出院是寒冷武汉最温暖的事

    2月19日,是我支援武汉的第15天,今天晚班,凌晨两点下班,回到宿舍洗消完毕,已经是凌晨4点了,已经习惯了深夜这个时候的寒冷及饥饿,习惯了防护服里面衣服反复的湿透,习惯了护目镜上起层雾珠,蒙蒙胧胧下工作;习惯了护目镜挤压面额部的疼痛;习惯了口罩系带勒耳钻心的疼痛;习惯了双手因反复洗消后的,红肿及瘙痒;也习惯了从接班忙碌到下班的工作状态。

    2020年2月20日
    824
  • 乐东县第二人民医院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自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乐东县第二人民医院全面进入“战时”状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省卫健委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严格…

    医疗一线 2022年8月27日
    662
  • 头痛医脚 手痛医背,康复治疗为何不按“套路”出牌?

    头痛医脚,手疼按背……海南省肿瘤医院康复科专家,康复治疗从不按“套路”出牌,但患者却纷纷为他们“点赞”。 “头痛医脚” 梁先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因长期伏案原因,导致严重颈椎病。梁…

    2024年10月24日
    2.9K
  • 三亚中心医院:我们在等你

    1月27日,由三亚中心医院派出的支援湖北第一批志愿者最近频频传来捷报,他们对口支援的医院为荆州市江陵县人民医院。抗疫小组到达以后,该院治愈人数从0突破到1,累计至今已有32例,其中重症患者出院为10例,医务人员零感染。

    2020年2月27日
    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