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火速集结,打赢一场“毫米级”生命保卫战——海医二院完成出生仅5天新生儿先天性会厌囊肿切除

“看着宝宝呼吸越来越困难,小脸憋得发紫,我们觉得天都要塌了……他才来到这个世界五天啊!”看着如今健康出院的宝宝,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幕,孩子爸爸仍然后怕。

近日,一场惊心动魄的多学科抢救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紧张上演。儿科二区、耳鼻咽喉科、麻醉科联手上演“极限救援”,成功为一名出生仅5天、命悬一线的新生儿实施高难度会厌囊肿切除术。目前患儿已顺利脱机、康复出院——一个几乎被窒息阻断的生命,被硬生生抢了回来。

多学科火速集结,打赢一场“毫米级”生命保卫战——海医二院完成出生仅5天新生儿先天性会厌囊肿切除

患儿入院时,已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生命体征持续告急。儿科二区霍开明主任迅速床旁评估,喉镜下只见会厌部位一颗囊肿堵死气道——通气严重受限,缺氧持续加重!“立即插管!”医疗团队果断行动,第一时间建立人工气道,稳住血氧,为后续手术争夺最关键的机会。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新生儿气道狭小如细筷,组织娇嫩、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空间仅以毫米计算,术中极易出现大出血、气道痉挛、水肿窒息等恶性事件,麻醉剂量更是必须精确到微升。这是一场走在刀尖上的手术。

没有犹豫的时间。多学科急会诊迅速启动,儿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快速达成共识:必须手术,而且必须尽快做!

多学科火速集结,打赢一场“毫米级”生命保卫战——海医二院完成出生仅5天新生儿先天性会厌囊肿切除

在麻醉科郑育秀副主任医师的精密护航下,耳鼻喉科冯勇军主任医师借助喉镜深入患儿仅几毫米的气道入口,在极有限的视野下精细解剖、分离囊肿。犹如绣花于微芒、起舞于刀尖,每一步都险象环生。最终囊肿被完整切除,气道瞬间恢复通畅,出血极少,生命通道被重新打开。

术后患儿迅速脱离呼吸支持,生命体征平稳。直到这一刻,所有人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先天性会厌囊肿虽罕见,却堪称新生儿“致命杀手”,可迅速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这类手术不仅考验主刀医生的手上功夫,更仰仗整个团队在应急响应、围术期管理及多学科协作上的深厚实力。

“我们从不敢轻视任何一次急会诊,尤其面对的是才几天大的生命。”霍开明主任这样说。冯勇军医生也坦言,“在这么小的孩子气道里做切除,就像在头发丝上雕刻,必须慎之又慎、精之又精。”

海医二院始终高度重视危重新生儿救治平台的建设,已形成涵盖产前咨询、新生儿重症监护、麻醉、影像等多学科协作的诊疗体系。依托成熟的多学科协作体系及危重新生儿救治平台,此次成功救治也标志着医院急危重症新生儿救治能力再上新台阶。

海医二院危重新生儿救治团队用一场“毫米级”的生命保卫战告诉我们:有些奇迹,源于担当,成于协作。(许伟国)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862.html

(0)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020年2月22日 下午4: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