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医二院成功为严重离断伤患者保住左腿,助其重返行走人生

海医二院成功为严重离断伤患者保住左腿,助其重返行走人生

四年半、七次住院、12次手术——一场跨越1600多个日夜的“保腿战役”近日画上圆满句号。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医疗团队凭借精湛医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为严重离断伤患者保住肢体,实现医学奇迹。

生命危机

2021年2月,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小潘经历了一场改变人生的意外:在南渡江大桥上,车速60千米/小时的摩托车突然打滑,小潘从12米高的大桥上坠落,左小腿几乎完全离断,仅剩1-2厘米皮肤相连,小腿中段骨和肌肉组织长节段毁损,全身多发骨折、血管断裂、失血性休克……生命悬于一线。

被紧急送往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后,医疗团队面临艰难抉择。按照常规处理方式,截肢是最稳妥的保命方案。但面对这个年轻的生命和他强烈的保肢愿望,手足显微外科主任胡朝波带领团队毅然决定迎难而上。

寄养再植

经过紧急讨论,医疗团队制定出国内罕见的“断肢异位寄养再植”治疗方案。该方案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将离断的左小腿清创后,通过精细的血管吻合技术暂时“寄养”在右小腿上;待左腿创面条件改善后,再行回植手术。这个方案既降低了患者的生命危险,也为保肢创造了可能。

手术当晚,医疗团队分为三组同步开展工作。第一组负责处理全身伤口,控制出血;第二组清理左腿残端,为后续回植预留条件;第三组则负责将离断的左小腿“嫁接”至右小腿。经过彻夜奋战,断肢在右小腿上成功“安家”,小潘的生命体征在治疗后也逐渐平稳。

回植手术

在准备关键的回植手术阶段,为了确保手术万无一失,胡朝波主任特地邀请了世界著名显微重建外科专家、山东省立医院王增涛教授及郝丽文主任进行远程会诊和手术方案指导。这几位国内顶尖专家的参与,为手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了手术方案的每一个细节。

2022年7月,当时机成熟时,医疗团队成功将寄养在右小腿长达一年多的左小腿重新接回原位。为了确保回植肢体成活,手术不仅进行了精确的血管吻合,还创新性地采用“交腿皮瓣”技术,形成了双重保险机制。21天后,皮瓣成功断蒂,回植肢体顺利成活,标志着这一高难度手术取得了关键性成功。

随后,医疗团队又为小潘实施了左小腿感觉神经重建手术。通过神经移植的方式,将左小腿近端预留的一段长约12厘米的腓总神经在显微镜下通过吻合血管的方式进行胫神经重建。术后半年,小潘的左足底逐渐恢复知觉并在配戴支具后弃拐行走。“当我脚底第一次有知觉的时候,我真的激动得说不出话。”小潘回忆道。

肢体延长治疗

然而治疗之路还未结束。由于骨骼缺损,小潘的左小腿比右小腿短了约20厘米,脱离支具后无法正常行走。2023年7月,手足显微外科医疗团队与医院特聘矫形外科专家彭爱民教授一起为其实施了Ilizarov骨延长术,通过体外支架调节,以每天延长0.75-1毫米的速度,帮助左小腿缓慢而有效地恢复长度。这项技术虽然需要较长时间,但对患者的创伤小,恢复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均可以带着支架下地锻炼。经过一年时间的缓慢延长,小潘的左小腿终于恢复了正常长度,进入骨质硬化阶段。

今年8月,经过两年的肢体延长治疗,复查X光片显示其双下肢已基本等长,左小腿骨质硬化良好,医疗团队为小潘拆除了外固定架。这一刻,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历经四年六个月、七次住院、十二次手术,这条曾经几乎失去的左腿,终于重获新生!

断肢保卫战!

出院时,小潘和家人都十分感慨。“除了感谢,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现在的心情。”小潘的母亲含着泪水说道。小潘本人也表示:“很感谢手足显微外科所有的医护人员,这四年多受到他们的照顾,心情非常激动,现在终于可以解放了,虽然经历了一些痛苦的康复过程,但相比没有感觉的假肢,我认为所有的坚持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这场持续四年多的“断肢保卫战”,不仅展现了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从入院最初的生命抢救、急诊通宵手术行断肢异位寄养,到中期的原位回植,再到后期的肢体延长功能重建和康复治疗,整个救治过程涵盖了急诊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输血科、手足显微外科、康复医学科、护理团队及相关临床辅助科室等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谭莹)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993.html

(0)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