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26岁男患者在某海岛高温高湿环境中训练时突发热射病,生命危在旦夕。经过“空中接力”,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以下简称“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与多科室联合救治,最终在这场与“热魔”较量中获胜,使患者转危为安,于日前康复出院。

在气温28℃、湿度82%的闷热环境下剧烈运动后,南海某岛青年男子马某突发意识错乱,体温飙升至40.9℃,被紧急送至岛上医院,经初步诊治为病毒性脑炎,予以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加重逐向海南医院求救。
在接到请求急诊信息后,海南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王涛远程进行会诊,初步诊断患者马某患上“热射病”,并做出救治方案:第一,患者病情危重,现场条件有限,立即飞机转运;第二,紧急对患者做降温处理,考虑到转运途中条件有限,应利用冰水浸湿被单后全身覆盖。


尽管应对措施安全到位,但在直升机空中转运患者途中,因发生高热,患者一直躁动不安,让同机医务人员的一颗心一直吊在嗓子眼里。好在有惊无险,3个小时后终于顺利抵达海南医院。现场接机医护人员按照热射病救治流程,予以患者快速降温、镇静、气道保护治疗。此前,刘杰主任带领重症医学科团队做好接受准备,呼吸机安装管路、冰毯机、冬眠药物放入输液泵、血液净化机装机预充。
患者到院时体温降至38℃以下、躁动有所控制。但由于高热时间长,全身多器官热损伤已经形成,各项指标显著升高、凝血功能紊乱,血小板直线下降。海南医院立即组织由热射病专家组组长宋青主任,副组长宋景春主任、高燕主任及重症医学科刘杰主任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会诊,确定患者为热射病特重型,需按照十早一禁治疗原则做快速强化治疗。
宋青主任说,考虑到患者高热时间长、转运途中躁动,存在明显的热射病脑损伤,在血液净化的同时予以亚低温脑保护,并通过唯截流、重症超声评估液体容量负荷及体内液体分布,精准调控液体平衡,“防止液体过少导致器官进一步损伤,同时避免了液体过负荷组织水肿造成的器官二次打击。”
经过数天的精心治疗。患者体温逐渐稳定,神志转清,各脏器功能逐渐恢复后,转入急诊病房做进一步治疗。“热射病救治核心是降温与器官支持,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刘杰主任说,这个病例的救治难点在于凝血功能紊乱、如何避免双重打击下的器官后遗症的产生。团队通过24小时动态监测核心体温、个体化调整血滤参数、多种方式评估肌体液体容量、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成功阻断了病情恶化链条,保证了器官功能快速康复。
历经两周的系统治疗,小马自主下床活动,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均恢复正常。转出ICU时,他向医护团队衷心感谢:“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例热射病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展现了海南医院危急重症救治的硬核实力,标志着海南医院在急症多器官功能支持领域达到区域领先水平。未来,医院将继续强化军地协同救治体系,为守护军民健康筑牢生命防线。
科普
热射病:高温下的”隐形杀手”,降温就是救命!
随着夏季临近,热射病进入高发期。海南医院热射病防治专家强调:户外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及时补水”原则,若出现头晕、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黄金1小时救治窗口期至关重要。
为让更多市民及患者了解热射病,小编今天特地编辑了相关内容。
一、致命案例敲响警钟:降温快慢决定生死
案例1:工地高温夺命,60分钟逆袭
建筑工人在32℃高温下连续作业8小时,突发意识模糊、肌肉痉挛,核心体温飙至40.2℃。紧急送医后,冰毯机联合冰水被覆盖降温,60分钟体温降至38.5℃,24小时肾功能恢复正常。
案例2:集中训练危机,30分钟黄金救援
在38℃/65%湿度环境中负重训练,突发谵妄。同伴迅速将其转移至空调房,全身浸泡冷水中+冰水擦浴降温,30分钟降温3.2℃,成功避免器官衰竭。
案例3:马拉松赛道急救,2小时逆转生死
女选手在28℃/80%湿度下奔跑晕厥,血乳酸超10mmol/L。冷水擦浴+快速补液,2小时体温恢复正常,6小时神经功能恢复。
血的教训:热射病致死率高达50%-80%,但及时降温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二、救命关键:黄金30分钟极速降温
急救三步法:
1脱离高温:立即转移至阴凉处;
2冷水浸泡:20-26℃冷水全身浸泡(降温速度达0.11℃/分钟);
3监测体温:降至38.5℃即停止,防低体温;
注意:若现场无法浸泡,可用湿毛巾反复擦拭全身+风扇辅助。
三、防患未然:高危人群需警惕
易中招人群:户外工作者(建筑工、环卫工),军训/运动员,马拉松等耐力运动者。
早期预警信号:体温>38℃伴意识模糊,皮肤干热无汗,肌肉痉挛+头痛呕吐。
急救原则:发现症状立即降温,并拨打120送医!
四、小贴士
环境预警:气温>32℃+湿度>60%时,中暑风险剧增!
预防秘诀:每小时补水500ml,穿戴透气衣物,避开正午高温时段作业。
记住: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降温越快,存活率越高!转发提醒身边人,关键时刻能救命!(尹健源 汪承丰 胡平 )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