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的“逆袭”:小体量如何织就全省健康守护网

从奠基时的步履蹒跚到成为全省消化疾病诊疗的“标杆”,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用“仁心仁术”的坚守与创新突破的智慧,通过构建起属于海南老百姓自己的“防 – 诊 – 治 – 康” 全周期的消化道健康守护网,让海南百姓在面对消化方面的疑难杂症时不再“望洋兴叹”,不断践行着“大病不出岛”的庄重承诺。

从“跟跑者”到“领航员”:铸就琼岛消化诊疗的金字招牌

时间回溯到建科之初,几名医生,几张病床,起步维艰。但守护全省人民消化道健康的使命,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开拓者的心中。数十年风雨兼程,如今的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已蜕变成为一个拥有近百名精锐医护、近百张开放床位、集“消化内科一区、二区、内镜中心、门诊、临床研究中心”于一体的强大综合体。这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海南消化诊疗水平飞跃的生动缩影。

荣誉墙是最好的见证:“海南省 I 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消化内科专业)”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作为海南省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以及海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委单位及海南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单位,依托“李兆申院士创新团队平台”,科室的疑难危重症收治率、内镜诊疗量、出院人次、病床周转率常年领跑全省。

消化内科持续突破的技术创新和体系化的诊疗模式,不仅让荣誉墙不断更新,更为一个个疑难重症患者找寻到了 “生命绿洲”。62岁的王大妈被确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这个在医学界公认的复杂病情,曾让她陷入彻底的绝望。但消化内科以其领先全省的综合实力,为这场生命保卫战带来了转机。作为科室消化道肿瘤亚专业的领军者,刘娜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迅速介入。面对这种兼具潜在恶性程度高、转移路径复杂的罕见病例,她创新性地制定出 “手术 + 靶向药” 的个体化方案。术后又通过消化内科特有的 “多学科联合随访体系”,动态调整用药剂量与治疗周期。如今一年多过去,王大妈的复查报告持续显示肿瘤无进展,生活质量与常人无异。

面对复杂疾病,绝对不能靠单打独斗。消化内科深谙此道,构建了多个强大的亚专科中心:

消化内科的“逆袭”:小体量如何织就全省健康守护网

消化道肿瘤中心:

领军人物为刘娜主任,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发表SCI文章70余篇,与国内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多篇学科交叉领域科研新成果。

这些科研硕果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转化为了临床诊疗的“硬实力”。在刘娜主任的带领下,消化道肿瘤中心立足海南特色(如高发肿瘤类型),逐步构建起了“防-筛-诊-治-康”全周期管理链条。

消化内科的“逆袭”:小体量如何织就全省健康守护网

刘娜主任医师查房

王先生因腹痛入院,合并肝胆、肾脏问题,平扫CT仅提示胰头肿大,病因始终不明。刘娜主任当即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提出胰腺穿刺方案。但患者在完善增强CT后突发严重DIC,病情危重,穿刺被迫终止。面对僵局,刘娜主任凭借对疑难病例的多维度分析经验、跨学科协作的科研思维,一边指导调整治疗方案,一边多次联合血液科专家纠正DIC。在患者仍无法耐受胰腺穿刺的情况下,果断建议完善浅表淋巴结检查。最终,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证实为转移性腺癌,历时一个月破解诊断困局。随后刘娜主任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全周期治疗计划,严格把好每一诊疗环节的质量关。

消化内科的“逆袭”:小体量如何织就全省健康守护网

炎症性肠病(IBD)中心:

在蓝程主任、何周桃主任的带领下,打造了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MDT平台,成为全国区域中心。“反复便血腹痛5年,我终于能上班了”!曾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小李,在传统激素失效后,正是依靠IBD团队制定的新型生物制剂方案和全方位的营养支持,才重获新生,症状完全缓解。

消化内科的“逆袭”:小体量如何织就全省健康守护网

肝脏疾病中心:

江雪梅主任团队领衔,建立起“病理+跟踪+MDT”的精密诊疗体系,为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患者提供个体化方案,显著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

毫米间的“拆弹专家”:特色技术让生命之花重绽

走进消化内镜中心,这里堪称海南消化内镜技术的“旗舰”。年超6万例的内镜诊疗量,早癌检出率傲视全省平均水平。支撑这份成绩单的,是覆盖全面的“高精尖”武器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内镜全层切除术(EFR)、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FNB)……每一项技术背后,都是患者免于“开膛破肚”的希望。

“不开刀就把肿瘤切了?太神了”!70岁的张大爷术后难掩激动。体检发现的1.5厘米胃窦早癌,传统手术意味着切除部分胃。但在毛苇主任团队的妙手下,一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在胃镜通道内悄然完成,病变组织被完整剥离。术后三天,张大爷就能进食,如今定期复查,一切安好。仅去年一年,科室完成的ESD手术就超过400例,为数百位像张大爷一样的早癌患者,守住了完整的胃,也守住了生活的质量。

“不用再颠簸辗转到大城市,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问题”!27岁的小王对此深有体会。他因转移性右下腹痛辗转多家医院无果,最终转入我院。消化内科毛苇主任团队经过详细全面的评估和讨论,为他成功实施了海南省内领先的内镜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这种国际前沿的“超级微创”技术,对操作者的精准度要求近乎苛刻。它的成功开展,不仅是医院难消化内科技术实力的彰显,更意味着未来更多饱受急慢性阑尾炎之苦的海南患者,无需远行就能获得更微创、更快速的解决方案。

顶尖资源“零距离”:让琼岛成为国家级诊疗新高地

“不用去北上广,在海南就能看顶尖专家”——这已不是口号,而是众多患者的真实体验。消化内科如何实现?秘诀在于“引进来”、“走出去”、“联起来”的三板斧。

“引进来”院士智慧:2019年,“李兆申院士创新团队平台”落户科室。这如同打开了一扇高速通道,李院士团队的前沿理念和微创技术(如内镜早筛)得以快速在海南本土化、规范化应用,直接惠及百姓。

“走出去”国际舞台:科室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积极的交流者与组织者。连续承办两届博鳌国际消化疾病大会暨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年会,举办全国超级微创、食管胃静脉曲张等重量级学术研讨会,吸引全球千余名同行汇聚海南,让海南消化医学的声音响彻国际。

消化内科的“逆袭”:小体量如何织就全省健康守护网

毛苇主任在博鳌国际消化疾病大会暨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年会做ESD手术演示

“联起来”全球网络:人才培养是根本。科室与复旦大学、西安交大、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乃至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等顶尖学府建立深度合作,不断派遣骨干外出进修。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循环,持续提升着团队的科研实力和区域影响力。

温暖守护:“硬技术”背后的“软实力”

精湛医术的背后,离不开同样强大的护理团队。消化中心护理团队不仅保障质量,更打造了响亮的“急性胰腺炎专病优质护理”品牌。连续三年,她们创新应用“三位一体疗法联合穴位按摩”等特色方案,有效缓解患者腹胀,提高液体复苏达标率和营养知识掌握度。从入院到出院后的全程守护,个性化护理干预显著加速了康复进程,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她们的付出也结出硕果:完成厅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46篇,获得专利6项、新技术8项,更在全省及全院质量管理大赛中拔得头筹。这每一份荣誉,都是对她们“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最好注脚。

从肿瘤防治全周期的无缝守护,到内镜下毫米级的精准“拆弹”;从为IBD患者点亮重生曙光,到为肝病患者筑起生命防线,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用四大特色亚专科的硬核实力和温暖服务,生动诠释了“王牌学科”的深刻内涵。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这支充满活力与使命感的团队,目标更加清晰:继续以患者为圆心,用不断精进的顶尖技术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将“大病不出岛”的承诺越擦越亮,筑牢守护海南百姓消化道健康的钢铁屏障,为“健康海南”的宏伟蓝图持续注入澎湃的“消化”动力!他们的故事,是海南医疗奋进的缩影,更是对“守护”二字最温暖的践行。(徐维瑞)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10394.html

(0)
上一篇 2025年7月28日 下午3:10
下一篇 2025年7月28日 下午3: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