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眠到抑郁,药物依赖加重危机
2024年12月,青年工程师张先生(化名)因项目攻坚连续熬夜,逐渐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频繁觉醒等症状,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一个月后,长期睡眠剥夺引发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自我价值感降低等抑郁表现。
2025年1月,张先生被诊断为中度焦虑、重度抑郁伴失眠症,接受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及安眠药(阿普唑仑1片/晚)治疗。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因担忧安眠药成瘾性,张先生服药后焦虑情况并未得到缓解,失眠问题反复,安眠药用量被迫从1片增至2片/晚,但睡眠质量仅仅稍有改善,情绪状况未见明显改善。
麻醉治疗门诊解开药物困局
2025年2月,张先生预约了医院新开设的麻醉治疗(睡眠)门诊,俞晓东副主任医师根据其前期的临床诊断及症状表现,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方案:通过麻醉诱导睡眠治疗重建睡眠节律,同步辅以静脉快速抗抑郁对其抑郁情绪进行治疗,开展睡眠行为认知疗法纠正不良习惯及居家睡眠调控治疗。
2月9日张先生接受了第一次麻醉睡眠滴定及静脉快速抗抑郁治疗。

俞晓东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做第一次治疗
治疗结束当晚张先生睡眠时间延长至5.5小时。配合药物舌下含化居家睡眠调控治疗后,张先生每晚睡眠时间最长可达6小时。
第一次治疗后3周:安眠药阿普唑仑减至1片/晚,情绪量表评分接近正常范围。
3月15日张先生接受了第二次静脉快速抗抑郁治疗。

俞晓东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做第二次治疗
第二次治疗后3周:安眠药阿普唑仑仅需每晚半片即可维持6-7小时睡眠。精神心理科复诊,经过评估现正逐步停用抗抑郁药。
什么是麻醉治疗?
快速抗抑郁机制
传统抗抑郁药通过调节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来间接改善情绪,需要长期积累效果,通常需2-4周起效。而麻醉快速抗抑郁药物直接作用于谷氨酸系统(大脑主要的兴奋性信号系统),能快速调整神经可塑性,修复情绪相关的神经回路。针对于有自杀、自残倾向的抑郁症患者,该治疗方法能快速消除其自残、自杀的想法。
麻醉睡眠诱导治疗机制
麻醉医生在多参数监护仪及多模态脑电监测下,应用“仿生”睡眠药物,调控具有调节睡眠功能的脑区,从而诱导仿生睡眠,人为制造睡眠,控制失眠患者的睡眠周期,重建失眠患者的睡眠节律,从而有效改善失眠。
适合人群
长期失眠、安眠药治疗效果欠佳、安眠药依赖、失眠与抑郁共病、传统抗抑郁治疗无效的抑郁患者等。
麻醉治疗如何打破抑郁失眠恶性循环?
睡眠-情绪共病管理
通过打破“失眠→焦虑→抑郁”恶性循环,同步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如皮质醇节律)。
减药科学路径
首先,通过精神心理专科测评,达到减停药物的临床标准后,依医嘱逐步减停抗抑郁药物,并通过麻醉深度监测精准控制撤药反应,结合睡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实现“药物依赖—生理戒断—心理脱敏”三重突破,从而避免撤药反应,降低复发风险。(俞晓东)
适应症扩展
该疗法对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共病失眠患者同样具有潜力。
麻醉治疗(睡眠)门诊地址: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楼4楼A4诊区麻醉治疗(睡眠)门诊(每周一、三全天)
预约方式:海南省人民医院微信小程序【预约挂号】—【麻醉科】—【麻醉治疗(睡眠)门诊】



文章链接:https://www.ehnjk.com/article/9285.html